搜索

进入新时代: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安全健康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们的愿景:


让中国民众成为有高急商和终身安全能力的人

本站首页 | 会员中心 | 注册 | 登录

中国家庭应急新媒体

关于我们  本站专稿  在线留言  服务提示  2018 Copyright ©   中国家庭应急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jtyjw.cn   备案号: 赣ICP备14007432号-1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南昌
  地址:中国.南昌.西湖区抚生路388号   邮政编码:330025

家庭应急网微博

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家庭应急网手机app

中国家庭应急网官网

可信组件

女孩遭遇陌生人强行拖拽自救求救有绝招

来源:
新京报
2018/10/13 12:55
浏览量
作者:中国家庭应急网来源:新京报 浏览次数:2659日期:2016年4月6日 19:45
 

 

      《中国家庭应急网》讯,如果万一遇到了陌生人强行拖拽你,被别人误以为你们是认识的人闹矛盾,要如何有效地求救呢?

  我们总结了一些网友贡献的方法,虽然有的看起来有点绝望(可能需要整个社会集体反省),但关键时刻的呼救,一定要一击制胜保命优先!所以我们目前能做的,最有用的可能就是这些:

  1. 抢过路人手机砸掉,或者抢路人背包,强行把陌生人牵扯进来,起码多一个人在现场。如果周围的人都冷血,我们只能破坏他们的利益来让他们不得不管。

  2. 如果周围有小商贩,就尽可能推翻他们的货摊,至少这样摊贩就不会让你随便离开;

  3. 如果在酒店,尽力破坏酒店设施,实在不行砸碎酒店大门也行。这样起码酒店人员也不会让你走掉。虽然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被教育破坏公物是不对的,但这里是危及性命的时刻。

  4. 如果是在安静的客房区,就使劲踹最近客房的门,踹的门越多越好,这样至少两个好处:

  ①他们出来跟你讲理;②因为不知发生了什么,他们在自己房间可能就会(为自己安全)报警或给总台打电话求救。

  5. 如果有可能掏出手机拍照,向路人传达出你和眼前这个人根本不认识。夫妻、婆媳、男女朋友之间拌嘴、打架或做出各种不可思议的事也许都正常,但很少有人会掏出手机拍下自己认识的人,所以这个举动也许能让旁人警觉!而且犯罪分子都怕被曝光,当你掏出手机拍他时,很可能会让对方自己失去方寸而败露。

  6. 建议重复大声呼救人贩子,打110 几个字简洁表述自己遇到的情况。喊人贩子是因为新闻一出,好多人知道有装熟人强拽这样的情况,打110 是给周围路人发出了明确的指示信息。请尽量向看上去会提供帮助的一两个特定人求助,被求助人报警帮助的可能性更大!

  7. 随身携带防狼喷雾,可以在军需用品店买到也可以在淘宝买,关键词是“RY”,自制辣椒水也行。

  除此之外,微博上的@铁打的西瓜(据说是前警察)也给了一些有力的建议,我摘抄一些他的原话:

  大声声明不认识嫌疑人,请求周边人报警,直接喊救命!不行的话,你就喊“警察打人啦!”为了你的安全,这个锅,警察还是愿意背的。

  手抓,脚踢以及用任意你可以使用的工具,攻击目标:蛋蛋!不是丁丁,不是丁丁,不是丁丁!良心推荐手抓,攻击效果满格,比起脚踢等方法不会有偏差。

 

      【警察支招】

   酒店公共场所,遭遇陌生男子强行拖拽,酒店工作人员没有反应,仅有一女房客出手相救……弯弯的遭遇,让很多人不寒而栗。面对这样的袭击者,究竟应该怎么办?重案组37(微信ID:zhonganzu37)探员给妹子们支几招。

  

  第一招:拖

  女孩在受到侵害时不要自乱阵脚,要机智、勇敢地寻找最佳的求救时机,也可通过聊天等方式拖延,为自救赢得时间。

  第二招:喊

  不要忍气吞声,助长对方气焰。在公共场所遇到欲行不轨者时要大声呼救,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因为有时受到侵害的女性越不敢吭声,对方就越得寸进尺。

  第三招:打

  再次,利用身边的东西进行反击。遇到被人施暴,受害人可利用身边的东西进行正当防卫,使施暴人失去行动能力,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侵害。

  下面是网友们给探员提供的一些“防狼武器”:

  “防狼”喷雾剂

  “防狼”报警器

  高跟鞋

  发簪

  也可以用辣椒水自制防狼喷雾剂

       第四招:留

   即留取证据,帮助警方破案。遭遇侵害时,可想办法留下对方的痕迹,比如毛发、污渍、指纹和物品等,甚至挠伤对方时指甲里留下的皮屑都能成为破案的有力证据。警方提取这些证据后,就能尽快缉拿犯罪嫌疑人。(记者:李馨 林斐然 左燕燕 李禹潼 实习生 孙一朱 卓琳)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特别提示】获取更多家庭应急资讯请点击进入中国家庭应急网新媒体统一入口,一站式关注中国家庭应急网官方网站、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家庭应急网微博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