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进入新时代: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安全健康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们的愿景:


让中国民众成为有高急商和终身安全能力的人

本站首页 | 会员中心 | 注册 | 登录

中国家庭应急新媒体

关于我们  本站专稿  在线留言  服务提示  2018 Copyright ©   中国家庭应急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jtyjw.cn   备案号: 赣ICP备14007432号-1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南昌
  地址:中国.南昌.西湖区抚生路388号   邮政编码:330025

家庭应急网微博

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家庭应急网手机app

中国家庭应急网官网

可信组件

赴泰国旅游要做足防宰客功课

来源:
新华网
2018/11/12 15:58
浏览量

 

作者:中国家庭应急网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2373 日期:2015年10月28日 22:01
 

《中国家庭应急网》讯,日前,来自江西的游客乐先生在泰国跟团游时,花费近40万元人民币(1美元约合6.3元人民币)购买红宝石饰品,作为结婚30周年的礼物送给妻子。但回国后经鉴定发现,该饰品只值几万元人民币。发现被宰的乐先生大呼上当,将此事反映给旅行社及江西省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并准备相关材料进行维权。

  泰国人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但由于利益驱使,在泰国,也有少数人通过各种方式宰客,游客们来泰前,一定要提前做些功课,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拿跟团游来说,首先要杜绝参加低价团或零价团。在泰拥有240多家会员单位的泰中旅游同业商会秘书长吴明煬告诉新华社记者,泰国跟团游行程一般为6天5晚,由于机票价格差异,中国北方城市报团价在4000-5000元人民币,南方城市则在3000-4000元人民币左右。

  如果旅行社报价过低,那么来泰后肯定会通过“自费项目”等各种方式将钱赚回来。据新华社记者了解,某些自费项目在泰国原本不需要交钱或原价根本没那么高,观赏性和娱乐性也不强。所谓“贪小便宜吃大亏”,参加低价团的游客回国后再算一下,花费往往比正常价格的旅行团还要高。

  而不管什么价位的旅行团,来泰后一般都会有购物行程。购物内容包括珠宝、蛇药、燕窝、鳄鱼皮包、乳胶产品等“泰国特产”,本文开头提到的乐先生就是在珠宝店购物时被坑。

  建议游客在购买相关产品时不要盲目相信导购,来泰前先上网了解有关产品的特性、价位等,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较贵重的物品要谨慎购买,并保留好购物发票等单据以便维权。

  此外,跟团游客还要注意检查地接导游的导游证,避免遇到“黑导游”。泰国《旅游业及旅游从业者法》明确规定,在泰国做导游须为泰籍人员,且须持有导游证。

  目前泰国存在部分中国籍“黑导游”,由于带团前给旅行社交了“人头费”,在带团时会利用各种方式强迫游客购买自费行程或购物,使游客很难有良好旅行体验。

  如果是自助行游客,来泰后需要注意的地方更多。在泰国,一些出租车司机存在拉客不打表现象,到了目的地漫天要价,或干脆带着乘客绕路。所以上车前,游客需注意跟司机强调打表,最好用手机下载地图软件,如果发现司机绕路,及时制止。

  泰国水上项目众多,游客要防范“租车船陷阱”。据了解,游客爱玩的水上摩托艇等项目有时会被人事先“动手脚”,或是在使用时发生意外损坏,游客往往因此会被商家索要巨额赔偿金。

  据泰国《星暹日报》报道,去年11月,有中国游客在苏梅岛玩水上摩托艇后,摩托艇主人以一道刮痕为由,提出8万泰铢(1美元约合35.6泰铢)的赔偿,经协商,游客最后交了3万泰铢才得以离开。

  今年2月,有中国游客在普吉岛租借4艘水上摩托艇,没想到2艘被撞坏,游艇主人要价20万泰铢,最后游客交了9.9万泰铢了事。

  对此,泰国警方提醒,租车船等交通工具前,要先进行检查,以免被宰,如果没有经验,尽量不要驾驶水上摩托艇,避免发生意外。

  在泰旅游过程中,游客会发现,大部分泰国人都很友好,如果有问题需要询问他们一般都会热情回答。不过,如果有人主动搭话示好,那游客多半要小心。

  例如,在曼谷著名景点大王宫附近,经常有人主动跟游客说大王宫当天不开门,建议游客乘坐他们的车去其他景点或商店,并在此过程中索要费用。对此,游客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

  此外,在泰国就餐、住宿等过程中,也需提前看好各项条款,在心中有数的情况下进行消费。泰中旅游同业商会提醒,游客如果遇到强制购买自费旅游套餐等情况,可马上拨打泰中旅游同业商会电话026422767投诉。而在泰遇到各种宰客现象,也可拨打泰国旅游警察电话1155投诉。游客可在相关工作人员指导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特别提示】获取更多家庭应急资讯请点击进入中国家庭应急网新媒体统一入口,一站式关注中国家庭应急网官方网站、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家庭应急网微博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