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进入新时代: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安全健康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们的愿景:


让中国民众成为有高急商和终身安全能力的人

本站首页 | 会员中心 | 注册 | 登录

中国家庭应急新媒体

关于我们  本站专稿  在线留言  服务提示  2018 Copyright ©   中国家庭应急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jtyjw.cn   备案号: 赣ICP备14007432号-1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南昌
  地址:中国.南昌.西湖区抚生路388号   邮政编码:330025

家庭应急网微博

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家庭应急网手机app

中国家庭应急网官网

可信组件

人的心理问题是社会安全的重要问题

来源:
城市化网
2019/08/15 18:10
浏览量
 
 
        王文杰:东莞市紧急救援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重庆万州22号车上十几条鲜活的生命,被两个情绪失控的男女带到长江去,类似的遭遇我们在公交车、飞机、高铁……都有可能面对。
  “躁动的当下迫切需要一场心理重建”,这是我们研究群体情绪管控这一课题的首要原因。我们每一位都有切身感受和体会:不论年龄、性别、职业,也不论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几乎每一个人都受到过焦虑、烦燥、抑郁、冷漠等负面情绪影响。所以有人说当前“戾气丛生”,全面焦虑似乎正成为社会病。
 
  城市公共安全需要做好危机状态下的群体情绪管控
 
  聚焦公共安全和城市风险管理这个层面上,其实我个人认为所有的风险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物的风险,一种是人的风险。如何管理人的风险?人的心理问题,是社会安全和城市安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有的风险带来的影响是三个层面:
  第一,心理影响。生命和财产损害,包括人员的伤亡,会导致情绪失控。伤害一个人造成的恐慌是一家人,最后可能导致社会层面影响。当社会负面影响不断累计叠加,后果有时是不可估量、有破坏性的。9年前深圳市龙岗区一个民办学校五年级女孩,某天放学莫名其妙在自家门口吊死了,他父母是湖南来的打工人员,他们召集了500位湖南人抬着尸体去学校闹事,有关部门只好现场花钱把500人一个一个请回去。这件事背后的逻辑关系就是心理问题。
  我觉得在城市风险中,人的风险更重要,其中情绪风险更重要。不做好危机状态下的群体情绪管控,维稳、城市公共安全都会有大问题。
  这些年人的情绪风险,对工作安全和城市管理造成的冲击已经越来越大。2018年5-8月份,滴滴车连续发生两起滴滴顺风司机奸杀案,两个司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是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小时候是留守儿童,大了是民办打工子弟学生,以后变成城市边缘人,他们成长当中造成严重经历问题。十年前我是深圳市教育局专门负责民办教育工作者,接触很多打工子弟,一定要在这一部分人群当中做好心理建设。
  最典型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案,打司机的是处于更年期一位离异妇女,没有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司机是人到中年夫妻分居,和母亲弟弟挤一起过日子,他最喜欢自己唱歌,最喜欢唱《再回首》。这两个人应该都有严重心理缺陷,是有着情绪风险的社会元素,这两个元素由于某一个小的事件诱发,导致了15条生命坠江的惨剧。我分析,估计司机猛打方向盘时,脑子里可能有一句话:“老子跟你同归于尽”。这不是个案,从2016年到2018年,各级法院正式立案、上升到刑事案件的公交车冲突223起,这是一个大概率社会事件。
  人心是最难测的,人心是危机之源。要建物理和法理隔网,更要注重情绪的梳理防护。管子曰: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心安心治是治身内圣,国安国治是治国外王,二者究其实乃一体。人心不安如何能城市安、国家安?这个问题讲到多大都不过分。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了一句话: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生态。纵观党的历史,这是第一次心理学写在党的文献当中,说明中央对全民心理健康已经认识到并给予最高度关注。
 
  城市应急安全工作者也需要做好心理建设
 
  我们的管理队伍迫切需要心理方面的建设。2003年中国遭遇了非典疫情,北京有家专门治疗非典的医院,里面一个女大夫要跳楼,心理学专家去现场做心理干预,这女大夫还没有安抚好,病人又出事了:第一批治愈病人第二天将要出院,在当时是大事情,他们出院就是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人可以治愈SARS,但是下午刚通知这一帮人,晚上这些病人全病了,发高烧、呕吐、眩晕,大夫们查不出病因,就向那位安抚女大夫的心理学专家请教。
  心理学专家问:“你们怎么通知这些病人的,什么状态,在什么地方?”
  大夫回答:医生戴着防护口罩、穿着三层防护服,通知病人明天可以出院了。
  心理专家明白了症结所在:病人是给大夫吓坏的,可能以为医院要放弃治疗他们。医生要把防护服脱了,和病人同喝一壶茶,告诉他们是真的治愈了、可以出院了。
  这样一试,果然病人们都好了。
  这个典型事件说明一个问题:在救援过程当中,我们救援人员首先要有自救能力,否则压力过大很可能自己扛不住;其次也要有第一时间做心理救援的本领。
  有一位专业的灾难救援人员,他自认为心理强大,在遇难者遗体旁边都能照常吃饭、工作,不需要心理调节。但我发现他每天注射40单位的糖尿病胰岛素,他说一开始是12单位,但每次救援之后,就控制不住了,注射量不断加码。我认为,他属于是心理问题转移成了身体疾病。
  前不久,我国消防队员集体转成综合消防救援力量,一定要注意对救援人员开展心理解压培训。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有持久旺盛的战斗力,所以应急心理专业教育非常重要。
  在汶川地震之后,我国加强了灾后心理救援研究应用,这是一个进步。但一定要坚持对心理干预的工作人员开展应急心理专业教育和培训。需要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去观察自己的内心。
 
 
 
    应急心理学科如何构建?
 
  第一,应急心理第一个特性是要关注个体心理应急反应,更要关注群体的情绪分析。普通医疗心理学关注个体,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群体。首先要研究媒体的管控,媒体是情绪放大器,媒体对危机事件报道的作用通常是双向的——会起正面作用,也会起反面作用,甚至会形成群体恐慌。现在是网络媒体时代,尤其是一些自媒体追求流量,需要研究如何引导媒体进行负责任的报道。  
  二是既要研究自我减压,也要研究救助别人。要研究事后心理疏导,更要研究心理安全预警预防。要把心理安全放在前面,而不光是建立一个物理隔离,比如给公交车司机做一个护栏和乘客隔离开,比如万一遇到有人放火怎么办?遇到持刀行凶怎么办?心理安全工作一定要做。
  应急心理的理论建设,既要有理论东西,也要有应用性的指导技术和产品。核心内容是三个方面:一是压力关系,二是危机管理,三是媒体管理。研究的具体方向,包括应急管理,风险管理,压力管理,冲突管理,沟通管理,媒体;五个重点是社会安全心理预计、灾难救援危机决策、群体情绪管控、个体心理症状干预、灾后心理救援以及救援人员压力管理,对群体情绪进行有效管控和疏导。
      (来源:城市化网,作者:王文杰,原标题《躁动的当下迫切需要一场心理重建》)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