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进入新时代: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安全健康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们的愿景:


让中国民众成为有高急商和终身安全能力的人

本站首页 | 会员中心 | 注册 | 登录

中国家庭应急新媒体

关于我们  本站专稿  在线留言  服务提示  2018 Copyright ©   中国家庭应急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jtyjw.cn   备案号: 赣ICP备14007432号-1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南昌
  地址:中国.南昌.西湖区抚生路388号   邮政编码:330025

家庭应急网微博

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家庭应急网手机app

中国家庭应急网官网

可信组件

火灾逃生法则

来源:
中国家庭应急网
2019/11/11 18:16
浏览量

 

 

 

       一、家里起火:

 
       1、从安全通道撤离,切勿乘坐电梯。
       2、利用阳台之间的空隙、落水管或自救绳等滑行到没有起火的楼层或地面上,但千万不要直接跳楼。
       3、上楼顶或躲进疏散楼梯、避难层等待消防人员解救。
       4、无法用上述方法疏散时,紧闭房门减少烟气进入,用水浇湿房门,用湿毛巾堵塞缝隙在窗下,进入阳台避烟。
       5、如果是在厨房遇到油锅起火,用锅盖和大块湿布盖住,用水则会油火四溅。
 
       二、办公地点等高层建筑起火:
 
       1、留意安全出口、灭火器等位置。
       2、发生火情,立即报警,说出准确地址、火势大小等详细信息。
       3、当离开房间发现起火部位就在本楼层时,应尽快就近跑向已知的安全出口,遇有防火门应该及时关上。
       4、如果楼道被烟气封锁或者包围,应该尽量降低身体尤其是头部的高度。
       5、一般高层建筑都有避难层,如果不能安全逃到地面,那么应该往避难层逃生,在避难层等待救援。
 
       三、学生宿舍起火:
 
       1、在疏散中,用湿毛巾或手帕捂住嘴和鼻。
       2、将浸湿的棉被、毛毯等遮盖在身上,以最快的速度撤离火场。
       3、若火势较大无法撤离,可退入回房间内,将门缝用毛巾、棉被等织物封死,防止火焰、烟气等侵入。或者用水拨在门上、地上,也可以从门缝向外拨水,控制火势漫延。
       4、向外大声呼叫或拍打金属物件引起救援人员注意。
       5、夜间可利用手电筒、打火机等的光亮发出救援信号。
 
       四、酒店起火:
 
       1、如楼道着火,切勿打开房门观望,迅速用水浸湿床单、毛巾等堵塞房门的空隙。
       2、听从酒店人员的口头引导和广播引导进行疏散。
       3、利用宾馆客房内的自救缓降器和自救绳自救逃生。
       4、寻找最佳避难场所,如酒店内的公共厕所、电梯间、楼梯以及袋形走廊末端设置的避难间,都是暂时避难去处。
       5、保持冷静,利用鲜艳物品,站在窗口挥动或喊话吸引消防人员。
 
       五、休闲娱乐场所起火:
 
       1、了解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
       2、逃生时切勿慌张,听从工作人员引导。
       3、如出口被堵,底层的可直接从窗口跳出,二层至三层的可用手抓住窗台往下滑尽量缩小高度让双脚先着地;在高层的应选择疏散楼梯、屋顶和阳台逃生。
       4、穿越烟雾区时打湿毛巾、衣服等自制“临时空气呼吸器”,捂住口鼻,低姿行走或葡蔔爬行。
 
       六、地铁起火:
 
       1、熟记地铁内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
       2、在每两节车厢的连接处都有一个红色紧急按钮,遇突发情况可按动,及时报警。
       3、找灭火器自救。两节车厢连接处以及车门处,均贴有标记箭头,指向即是灭火器所在位置。
       4、不要试图打碎玻璃或者打开安全门逃生,应从车头和车尾的紧急疏散门依次逃生。
       5、打湿口罩、手帕或衣角捂住口鼻。
       6、逃生要往上风口跑,以避免吸入有毒气体。
 
       七、公交起火:
 
       1、如车辆自燃起火,两分钟内火势一般较小,此时乘客采取合理措施撤离,一般不会危及生命。
       2、如果因爆炸或人为原因,乘客则应随机应变迅速撤离现场。
       3、使用车厢内配置的四大应急设备:应急逃生开关、安全锤、天窗、灭火器。
       4、保持镇定,积极配合司机指挥。
 
       八、隧道起火:
 
       1、及时撤离车辆,朝火势相反方向逃离。
       2、用湿的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并弯腰行走,不要高声喊叫,防止吸入浓烟或有毒气体。
       3、困在车内时,用尖锐物品砸破车窗逃离火区。
       4、找到通向地面的安全出口并迅速逃离。
 

 

    (来源:新华网、中国应急信息网)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