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进入新时代: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安全健康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们的愿景:


让中国民众成为有高急商和终身安全能力的人

本站首页 | 会员中心 | 注册 | 登录

中国家庭应急新媒体

关于我们  本站专稿  在线留言  服务提示  2018 Copyright ©   中国家庭应急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jtyjw.cn   备案号: 赣ICP备14007432号-1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南昌
  地址:中国.南昌.西湖区抚生路388号   邮政编码:330025

家庭应急网微博

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家庭应急网手机app

中国家庭应急网官网

可信组件

2012北京暴雨唤醒民众应急自救意识

来源:
人民网、新华网
2018/08/02 16:56
浏览量
作者:家庭应急网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浏览次数:19 日期:2014年12月26日 13:23
 

  《中国家庭应急网》讯,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引发城市内涝,不少市民因缺乏安全逃生知识失去了生命。我们在反思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时,也不得不为人们不能自救而痛惜。暴雨折射出了国人安全意识不足的“硬伤”,加强国人安全教育成为当务之急。暴雨过后,在人们扼腕哀叹的同时,不禁感慨,其实只要有一把小锤子,或者一个简单的安全常识,这些人或许就可以逃离死神的魔爪。

  仔细回想,我们大多数人又何尝不是在此次暴雨过后,才知道汽车坐椅头枕可以拔出并用于撬开车窗的?一些本应在购车甚至学车时就了解的车内紧急避险装置和常识,为何要用鲜活生命的代价才能换来我们的关注?

  一、暴雨提升国民自救意识

  2012年7月21日晚暴雨后不久,微博上一个用汽车头枕撬开车窗的视频立即得到网友疯转,累计转发量已超过7万次。不少网友感慨,如果此次被困洪水中的司机能早日看到相关的自救视频,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此外,网友还自发展开一场制作北京“洪涝地图”的大接龙,将北京积水严重的地点一条条罗列标注在地图上,供网民参考。

  在淘宝网上,安全锤、急救包、救生衣等各类救生器材的销量也陡然上升。一组数据显示,近三天,网购安全锤的销量环比增长了近6倍,救生手电筒的搜索量上涨了约20倍。

  二、避险能力不足折射安全教育薄弱

  在近年来发生的多起事故中,均出现过由于当事人缺少风险意识和自救能力而造成无辜的伤害。此外,无论是在游泳、地震、火灾还是交通事故中,人们的避险误区都加剧了灾难的伤害。每年夏季,青少年溺亡事故高发,尤其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或者南方多河道地区。

  相关急救专家曾表示,中国人的应急避险能力远低于国际水平。从急救普及率上来说,美国国民有25%接受过急救培训,东京是15%,中国香港是10%。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前是0.6%,2008年通过政府推动达到1.6%,这一比率在中国各城市中是最高的。

  三、莫成“事后诸葛亮”

  在人们扼腕哀叹的同时,不禁感慨,其实只要有一把小锤子,或者一个简单的安全常识,这些人或许就可以逃离死神的魔爪。

  仔细回想,我们大多数人又何尝不是在此次暴雨过后,才知道汽车坐椅头枕可以拔出并用于撬开车窗的?一些本应在购车甚至学车时就了解的车内紧急避险装置和常识,为何要用鲜活生命的代价才能换来我们的关注?

  相比国外,中国已经在自救教育上相对落后,无论是北京暴雨激起的民众自救意识,还是厦门大学的“爬树课”,希望这是国人普遍注重自救技能的开始。自救意识的觉醒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教育和相关部门尤其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民众将从中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这将是个人、家庭和全社会的福祉。

 

  小知识:暴雨中,司机如何快速逃生?

  面对极端天气的增多、增强的趋势,人们应注意了解最新预报、预警信息,此外,应主动学习不同天气里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有备无患。当暴雨来临时,人们应该学会如何逃生与自救。

  据北京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潜水队队长胡京玉介绍,车辆遇到大水后,外部承受的压力很大,因此车门很难被推开。由于许多车辆为电动锁,在落锁的状态下,电动锁遇水会出现失灵的可能,也给开启车窗带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应该立即向后座移动,并用小锤子砸破车玻璃。在砸玻璃的时候,要用力砸玻璃的4个角,这样玻璃更容易被击碎。如果没有小锤子,可以用改锥等坚硬的工具,这比用脚踹碎玻璃要快得多。

  当水深超过排气管高度时,需要驾驶员继续踩油门以保证排气管内的气压,如果经验不足很容易造成车辆熄火。

  胡京玉强调,涉水过程中,应挂低速挡,稳住方向盘和油门,保持车辆有足够而稳定的动力,使排气管中始终有压力气体,防止水倒灌入排气管,造成熄火。当车辆涉水熄火时,切勿强行二次发动。(稿件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特别提示】获取更多家庭应急资讯请点击进入中国家庭应急网新媒体统一入口,一站式关注中国家庭应急网官方网站、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家庭应急网微博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