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进入新时代: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安全健康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们的愿景:


让中国民众成为有高急商和终身安全能力的人

本站首页 | 会员中心 | 注册 | 登录

中国家庭应急新媒体

关于我们  本站专稿  在线留言  服务提示  2018 Copyright ©   中国家庭应急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jtyjw.cn   备案号: 赣ICP备14007432号-1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南昌
  地址:中国.南昌.西湖区抚生路388号   邮政编码:330025

家庭应急网微博

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家庭应急网手机app

中国家庭应急网官网

可信组件

灾难心理救助:哭还是不哭?说还是不说?

来源:
互联网
2018/08/13 16:40
浏览量

 

 

作者:隋双戈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2803 日期:2015年9月5日 16:21  

 

在灾难的心理社会援助中,受灾者是如何分类的?

第一级:直接卷入大规模灾难者,有丧亲、财产损失的幸存者需要及时心理社会援助;

第二级:与一级受灾者有密切的个人和家庭的联系,可能遭受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个体幸存者需要心理社会工作队的援助,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

第三级:从事救援或搜寻工作者,但也是社区成员帮助进行重建或康复工作的成员和志愿者;

第四级:受影响区域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者。他们可能隶属某些组织,这些组织对灾难的可能原因负有一定责任;

第五级: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第六级:不同人群的混合,在家中等候消息的与第三级受灾者(但处境安全)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例如救援或搜寻工作者的家属。

第七级:除了以上与灾难有一定关联的潜在受灾者,与灾难及受灾人员无关的人,也可能发生与创伤反应。

例如汶川地震后,电视中滚动播出的灾区惨烈画面,很多不在灾区人虽十分关注灾区人民的情况,但是看多了内心十分痛苦,每天以泪洗面。心想不能再看了,但是已没有心思做其它事情。过不一会儿,还是忍不住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再看看有没新的消息,内心十分纠结。这种现象专业上称为“替代性创伤”无论是前往现场救援的人员,还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耳闻目睹灾情后出现各种负性情绪反应的灾区外没有关联的人员,都可能发生替代性创伤。

 

     如何减少灾难的心理冲击?如何避免替代性创伤?

 

对于新闻媒体

1、媒体报道的节制:媒体滚动回放播出灾难情景,会使幸存者和当事人对灾难情景不断地重复体验,造成新的心理创伤或加重心理创伤。因此,媒体应在维护受众身心健康的社会责任方面更主动的担当,在可能引发创伤反应的材料取舍上,吸引受众的考量应服从于社会责任。

2、对受灾者采访的选择:对于采访受灾者来说,采访的对象、时机、内容,都应以不增加伤害为原则。尊重被采访者的个人感受与寻回平衡的努力,不做过度承诺。

3、媒体从业人员的心理素养:经常采访创伤性事件的从业人员,替代性创伤的风险较高。了解相关心理知识,避免创伤自己和他人的支持性培训,投入少而回报丰,应成为必修课。

4、增加心理创伤预防与应对常识的传播。

 

对于灾区之外的大众

1、关注而不沉溺:减少对灾难信息接触的时间,保持正常的生活、工作节律。

2、不增加信息负担:不传播可能引发不适的图片及文字描述,不传播自己没有确认或无法确认的信息,少往灾区打电话。

3、尽力而为:有组织地提供前方所需,但不贸然前往,以免阻塞交通、增添负担。

4、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善待周围每一个人,维护社会和谐平稳的高效运转,就是对前方最大的支持。

5、提高警惕,防患未然,学会求生,守望相助。

 

对于陪伴受灾人员的亲友

1、保障人身安全:保障他的安全(有必要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告诉他现在安全了。

2、保障生理需要:水、食物、冷热、防雨、休息等需要的了解与保障。

3、陪伴:你的存在及陪伴,可能就是最大的稳定剂。听他说想说的,他不说话时不逼迫他讲。很多人以为这时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对方,其实此时言语往往是无力的,安慰往往是错位的,大部分是为了减低自己的焦虑。亲友的陪伴与关心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

关于重大灾难之后,陪伴亲友者常有些纠结之处,以隋博在灾难人群中行走十余年见闻,微言最常见的两种情形。

 

哭,还是不哭?

对方不哭,不勾引;对方哭时可陪伴;对方痛哭有保护。

避免过度换气,如呼吸过于急促、头晕目眩、手脚麻木等情况,请做深长吸气、慢吐气缓解。如有高血压及其它心脑血管疾病时,应避免痛哭等情绪大幅波动的情况。

 

说,还是不说?

对与灾情、救援、安全等相关的信息,应第一时间了解和通报。对于家人伤情、亡故等与重大信息,是否告诉其它家人,尤其是否告诉小孩及老人,一直当事家属纠结的问题。在传统文化下常有各种担心各种瞒,结果各种埋怨各种悔也是常见。其中担心老人知道实情受不了、加种病情,是最有力的不说之理,但无视了做为亲人的知情权。而小孩子的承受与复原力往往超乎成人相像。是否说?还要依家族文化议定而行。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特别提示】获取更多家庭应急资讯请点击进入中国家庭应急网新媒体统一入口,一站式关注中国家庭应急网官方网站、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家庭应急网微博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