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进入新时代: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安全健康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们的愿景:


让中国民众成为有高急商和终身安全能力的人

本站首页 | 会员中心 | 注册 | 登录

中国家庭应急新媒体

关于我们  本站专稿  在线留言  服务提示  2018 Copyright ©   中国家庭应急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jtyjw.cn   备案号: 赣ICP备14007432号-1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南昌
  地址:中国.南昌.西湖区抚生路388号   邮政编码:330025

家庭应急网微博

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家庭应急网手机app

中国家庭应急网官网

可信组件

巴黎恐袭警示:危急关头如何自保?

来源:
新华网
2018/08/27 18:33
浏览量

 

      作者:中国家庭应急网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2394 日期:2015年12月5日 20:36
 

 

 《中国家庭应急网》讯,11月13日发生在巴黎的多起恐怖袭击震惊全球。彼时,人们欢聚在演唱会和球场,一瞬间就被袭击者拖入险境。

 危险从来都猝不及防。如果真的身陷危机,该做出何种反应?恐怕很多人不曾思考这个问题,毕竟人们情愿相信自己根本不可能遇险。

 心理学专家和安保专家认为,以下几点应急措施对于遭遇袭击的普通民众来说至关重要,且听新华国际为您详解。

 未雨绸缪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中,很多幸存者表示,一开始他们错将枪声当成了鞭炮声。

 专注于幸存者心理研究的约翰·利奇告诉英国广播公司,人们听到枪声,却不以为是枪声,因为枪声是他们始料未及的。人们通常依据头脑里既有的模式做出反应,而不是对周遭环境直接做出反应。误判,会导致致命的后果。

 你如果假想过最坏情形,就会比别人更快做出反应。因此,你现在就该问问自己,如果有突发状况,我首先该做什么?

 坐在电影院或餐厅里,不妨花几秒钟找一找安全出口的位置,到关键时刻安全出口便是救命通道。你要知道,11月13日在巴黎巴塔克兰剧院,一群观众就是在保安的带领下从舞台左侧消防通道逃生的。

 快速反应

 遇到袭击,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惊呆”,而不是立刻采取措施。

 利奇研究发现,只有约15%民众在生命遭威胁时能及时自救,75%则完全“吓傻”,另外10%不但不会自保,反而可能引火上身,甚至妨碍他人。

 果断反应,将会使生存几率增加。不过,处于危险中的人们总是期待他人先行动,这也是人性。

 在一个经典实验中,心理学家让参与实验者进入烟雾弥漫的房间,考察他们作何反应。如果是独自进入房间,那么参与实验者有可能立刻采取措施应对烟雾,如果是一群人一起进入房间,反而谁都不动。

 减少暴露

 电影里的枪战场景格外刺激——当狙击手从暗处发起偷袭,主人公迅速躲在一辆车后面,伺机反攻、扭转颓势。

 实际上,汽车并非有效的防弹掩体。不过前英国军官、安保公司负责人伊恩·里德认为,有汽车挡在身前做保护,总比暴露自己强得多。

 里德说,如果袭击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最先做的事情应该是尽量找掩体,赶快卧倒,不要让自己成为靶子,也避免被流弹误伤。比如在巴黎恐怖袭击中,很多幸存者就是因为急中生智将桌子作为掩体而躲过了子弹。

 里德还建议,由于袭击者通常会将动态目标作为靶子,尤其在黑暗中,所以人们应该尽量保持静止和安静。在巴塔克兰剧院,一对爱尔兰夫妇因装死得以幸存。还有一些人躲在办公室和洗手间里,最终等到了救援。

 反戈一击

 当无辜平民的生命遭到歹徒威胁,勇敢者是否应该站出来与歹徒搏斗、阻止其野蛮行径?

 答案是,如果你受过专业训练,有能力阻止歹徒,那么你就可能成为众人的英雄。如果你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试图对歹徒反戈一击只会招致更大危险。

 今年8月,一名袭击嫌疑人携枪支和刀具登上一辆去巴黎的列车,意欲袭击乘客,但被多名乘客协力制服。

 在制服歹徒的乘客中,有两人在美国军队服役。他们无意中听到列车的厕所中传来武器上膛的声音,长期军事训练形成的本能反应,让他们在袭击造成重大伤亡前将其阻止。

 逃离之后

 一旦有机会逃离险境,幸存者必须继续保持警惕。

 里德建议,逃离险境后应立刻朝远方跑,尽量顺着有掩体的道路跑,尽快找到安保人员寻求帮助。

 要注意的是,逃离之后尽量避免再次进入人员密集区域,并尽量避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因为有时武装人员会发动连环袭击,人多的地方就是预设的袭击目标。

 互帮互助

 讨论“遇袭后该做什么”这个话题,或许会让你隐约感到不安。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场袭击的概率极低,成为歹徒目标更是少之又少的事件。但如果真的发生了,千万要记得尽可能与他人互帮互助。

 研究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家克里斯·科金说,对于群体来说最快和最有效的避险方案是人们协作互助,与他人共同想办法逃离险境。这样可以增加每个人幸存的几率。尽管人性中有自私的一面,但在极端情形下,多数人还是更倾向于互帮互助,而不是只考虑自己。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特别提示】获取更多家庭应急资讯请点击进入中国家庭应急网新媒体统一入口,一站式关注中国家庭应急网官方网站、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家庭应急网微博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