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进入新时代: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安全健康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们的愿景:


让中国民众成为有高急商和终身安全能力的人

本站首页 | 会员中心 | 注册 | 登录

中国家庭应急新媒体

关于我们  本站专稿  在线留言  服务提示  2018 Copyright ©   中国家庭应急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jtyjw.cn   备案号: 赣ICP备14007432号-1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南昌
  地址:中国.南昌.西湖区抚生路388号   邮政编码:330025

家庭应急网微博

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家庭应急网手机app

中国家庭应急网官网

可信组件

提高公民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任重道远

来源:
中国家庭应急网
2018/09/04 09:16
浏览量

 

作者:中国家庭应急网来源:中国家庭应急网 浏览次数:1567 日期:2016年11月23日 21:56
 

     [家庭应急在中国(五十)提高公民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任重道远《中国家庭应急网》讯,在应急管理中个人起到什么作用,该怎样提升个人应急能力,怎么提升全社会的应急能力?让我们看看应急权威专家闪淳昌的两个数字、桂维民的三个概念、张小宁的一个常识

 一、国务院参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教授:两个数字。

 第一个数字:我们国家,因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事故灾难是惊人的,死伤人数也是惊人的,尽管我们伤亡人数在下降,但是现在因为各类事故,而且这些事故主要都是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章劳动,每年现在平均下来大概要死亡1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很大,这是一个数字。

 第二个数字:由于一些群众、职工无知,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没有自救、互救能力造成的伤亡,也是非常惊人的。所以从这两条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就是提高每一个公民它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之后,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我觉得值得我们借鉴,在所有公民当中树立一个理念,第一叫自救,第二叫互救,最后才是公救,就是灾难和危机来的时候,第一时间自救和互救是最重要的,可能就在几秒钟、几分钟和前几个小时,所以我们国家现在提高全民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这就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所以刚才提到个人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起什么作用,如果能够自救和互救,可以把伤亡降到最低,我们汶川大地震,当时我们从废墟中救出84000多人,其中我们统计了一下将近七万人是灾区各级干部群众自救互救的,我们后来从电视上看到都是后去的记者记录的救援场面,真正第一时间、第一反应者,当时我们没有留下什么宝贵镜头,但是任何一场灾难第一时间第一反应者永远是最重要的

 在灾难面前第一反应者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所以你就可以看到我们提高每一个人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是我们应急管理工作中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而且我们从娃娃就得抓起来,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我想这样我们长期抓下去,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会大大提高,我们应对危机和能力就会大大提升,我们造成的伤亡和损失也会大大降低。

 二、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陕西省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桂维民教授接闪教授的话我补充三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脆弱性问题。所谓脆弱性就是社会基层组织和社会公众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应对危机的那种能力特别薄弱、脆弱,不堪一击,往往一场暴雨可以造成系统性灾难,造成一个城市的瘫痪,这就是反映了这个城市基层组织和个人应对的脆弱性。

 第二个概念,危机的弹性。危机弹性主要是指除了政府之外,那么社会的基层组织社会公众在危机到来的时候有没有这个减灾避险能力,像汽车弹簧垫一样,有了这个弹簧垫颠簸就少,损害就小。

 第三个概念,自救互救的有效率。闪教授刚才讲的,好像我记得有一个印象,日本和台湾有一个统计,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甚至包括公共卫生事件到来的时候,自救、互救占短期内减灾避险有效率是80%,后续的救援在应急救援当中所占的分量比较小。

 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首先想到自己先逃生避险这是最主要的。然后周围互救。

 三、陕西省应急管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陕西省应急办主任张小宁张主任应对突发事件不仅仅是政府责任,也是全社会每个公民责任,这样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每个家庭,每个公民要掌握突发事件基本常识,为此我们省应急办专门编了一本陕西省公众应急指南,我们把陕西省常见的易发的突发事件和公众在生产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风险的一些防灾避险,以及应急处置的一些常识汇集成一个小册子,这本书已经在全社会发行,目前发行非常好,省长要求这本书发行到每一个家庭,如果说每一个家庭都掌握这本小册子上的知识,那么我想咱们的一些突发事件,特别是一些无畏的损失会大大降低。因为我们在日常值班人经常接到伤亡报告,比如媒体中毒,比如触电、雷击,那么这些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他不掌握这方面知识,所以我们要大力普及应急管理方面的常识。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特别提示】获取更多家庭应急资讯请点击进入中国家庭应急网新媒体统一入口,一站式关注中国家庭应急网官方网站、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家庭应急网微博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