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进入新时代: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安全健康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们的愿景:


让中国民众成为有高急商和终身安全能力的人

本站首页 | 会员中心 | 注册 | 登录

中国家庭应急新媒体

关于我们  本站专稿  在线留言  服务提示  2018 Copyright ©   中国家庭应急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jtyjw.cn   备案号: 赣ICP备14007432号-1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南昌
  地址:中国.南昌.西湖区抚生路388号   邮政编码:330025

家庭应急网微博

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家庭应急网手机app

中国家庭应急网官网

可信组件

我国大病保险已实现全覆盖

来源:
新京报新媒体
2018/09/04 09:21
浏览量

    作者:储思琮来源:新京报新媒体 浏览次数:1343 日期:2016年12月28日 09:08

 

[家庭应急在中国(五十二)我国大病保险已实现全覆盖《中国家庭应急网》讯,李克强总理“年内大病保险全覆盖”的承诺已提前得到兑现。据有关部门统计,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已为全国10亿多城乡居民提供了保险保障。目前,除了由单位进行保障的企业职工、军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外,我国大病保险已实现全覆盖。大病保险,与覆盖超过13亿人的基本医疗保险,共同织成一张更加牢固、细密的“民生保障网”。

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今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政府将加大投入,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负担。在随后的几次会议中,总理先后几次部署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更好守护困难群众生命健康。

“大病保险不仅能保证患病群众得到治疗,也能切实解决许多人的‘后顾之忧’。”总理说。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大病保险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提高了13.85%,个案最高赔付达111.6万元。更重要的是,大病保险还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新型运行模式。全国有16家保险公司在31个省市自治区承办了大病保险业务,覆盖人群占全国城乡居民的87.6%。

 而在对大病保险制度“顶层设计”的同时,李克强也在基层考察中实地感受微观层面的政策落实情况。在宁夏固原西吉县半子沟村特困户王旗家中,他仔细询问低保发放、大病医保报销等情况,还特别把有关部门负责人叫到身边,要求落实相关事项。在洛阳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他在几个缴费窗口接连驻足,询问医生、患者的费用支付、报销比例等情况。

 李克强在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我国的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了很大比例。通过大病保险给他们一个最基本的保障,这本身是“善事”,更是全社会的“稳定器”。

 “大病保险制度的探索,既包括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又包括把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实现‘兜底’,还包括织牢社会‘安全网’,让老百姓安心就业创业。”总理说,“我们把大病保险做好,就能把社会的‘最底线’兜住,也就安定了民心。”

 中国家庭应急网附注:

我国的大病保险制度

 大病保险制度是指政府从基本医保基金拿出一部分资金,为参加基本医保的城乡居民购买大病医疗保险,运行模式是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旨在实现“政府不多拿一分钱、百姓不多掏一分钱,保障程度大幅提高”。

  2009年,广东湛江率先创造性地从基本医保基金中拿出一小部分购买商业保险,开始探索大病保险制度;2012年,这项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点;2015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全面推开。

  大病保险制度主要针对城乡居民,该制度实施以来,有效提高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障水平。目前,个案最高赔付达111.6万元。

  同时,大病保险制度通过加强系统建设与基本医疗系统进行对接,2016年保险公司承办的大病保险项目中,有414个项目实现了“一站式”结算服务,80个项目实现了异地结算,一些地方的大病保险患者还享受到了远程诊疗、家庭医生等额外的增值服务。

  自2015年全面实施以来,大病保险总体运行是顺畅的,但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困难。大病保险的最初定义是希望对参保人因大病形成的大额医疗费用进行报销,但是现在多数地方都是对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进行报销,把它等同于大病报销。目前,除了由单位进行保障的企业职工、军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外,我国大病保险已实现全覆盖。大病保险,与覆盖超过13亿人的基本医疗保险,共同织成一张更加牢固、细密的“民生保障网”。

    下一步,要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全国统一法人的制度和网络优势,推动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提高大病保险统筹层次,争取实现省级统筹,增强大病保险的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其集中资源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特别提示】获取更多家庭应急资讯请点击进入中国家庭应急网新媒体统一入口,一站式关注中国家庭应急网官方网站、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家庭应急网微博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