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应急网》讯,65岁的老刘是位肝硬化患者,已经出现了肝腹水,刚从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二科病房出院。出院后不到一周,吃了两只螃蟹后就“两进宫”了,而且是昏迷着通过“绿色通道”被推进病房抢救的——肝性脑病!
高蛋白饮食要均衡摄入吃多了要命
老刘同志出院前,医生提醒不能多吃鸡蛋等高蛋白食物,出院后,他就把医生的叮嘱忘得一干二净。家人想了,秋季宜进补养肝嘛,鱼、肉、虾、蛋都来吧。结果吃了两只螃蟹后,第二天家人就感觉老刘变迟钝了,还烦躁、说胡话,进而连家人也不认识了,等昏迷送进医院抢救,家人才知道是补大发了引起肝昏迷。
无独有偶。病房这两天还有个患者李奶奶,她是因为鸡蛋吃多了诱发肝昏迷,这也是她第二次因肝昏迷入院治疗。经过紧急抢救,老刘、李奶奶都化险为夷。中西医结合二科江宇泳主任说,这两位患者住院除了和他们本身的病情加重有关,与平时高蛋白、高脂饮食也有很大关系。幸亏家属观察得仔细,及时带患者就医,否则昏迷时间长了,脑细胞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大家有这样的认识误区:病人都虚弱,要多补充有营养的东西。很多肝硬化患者家属都想多给病人做蛋类、瘦肉类、动物肝脏类食物。“肝硬化患者平时的确需要摄入高蛋白食物,但要均衡着吃。过量吃高蛋白饮食可能诱发肝硬化患者出现肝性脑病。”江宇泳主任说,像老刘、李奶奶这样因为吃只螃蟹、吃个鸡蛋、吃条鱼导致肝昏迷的事情不是一例两例。
为什么会吃出“肝昏迷”
江宇泳主任说,肝脏就像一个大化工厂,负责各种物质的合成、分解、代谢和解毒。人们吃进去的植物、动物蛋白在肠道内被分解成各种氨基酸后,在肝脏里合成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然而,有些氨基酸对机体是有害的,也要在肝脏内解毒清除。当肝脏有严重损伤时,如肝硬化、重症肝炎,肝脏合成蛋白和解毒功能都受到影响。于是,一方面,肝硬化患者有低蛋白血症,导致浮肿、腹水或营养不良;另一方面,那些不能被肝脏清除的毒性物质进入脑组织,干扰大脑的正常功能,轻则出现行为反常、精神异常,重者则表现为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重型肝性脑病可能会由于中枢抑制而危及生命。
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除高蛋白饮食,还有上消化道出血、使用安眠、镇静、麻醉药,便秘、尿毒症、感染或手术创伤等。这些因素大体都是因为体内的有毒物质产生增多,又不能被肝脏解毒或代谢掉,造成对神经的毒性效应;或脑组织对各种毒性物质的敏感性提高,增加了毒物进入脑组织的效率。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肝硬化患者要尽量避免因为镇静安眠类药物直接引发肝昏迷。
肝硬化患者到底该咋吃
江宇泳主任说,肝硬化患者由于存在肝脏病理改变,容易影响肝脏的营养物质代谢,因此合理膳食相当重要。一般情况下,肝硬化病人应以适量蛋白质、低脂肪、易消化食物为原则。其次保证碳水化合物的摄取。
蛋白质摄入量:肝硬化患者每天每公斤体重0.5克左右比较合适。不宜多吃的食物有牛奶、羊奶、马奶等;牛、羊、猪、狗肉等;鸡、鸭、鹅等禽肉;鸡蛋、鸭蛋、鹌鹑蛋等蛋类及鱼、虾、蟹等;黄豆、大青豆和黑豆等。此外,像芝麻、瓜子、核桃、 杏仁、松子等干果类的蛋白质含量均较高。
要根据病情适当调整蛋白质摄入量。拿老刘举例,出院后应该这样:鸡蛋,第一天吃四分之一个鸡蛋,2-3天观察无问题后可每天吃半个,但决不能每天吃一个。牛肉,一天一片慢慢加量,但每天的量不能超过一个拳头。在适当补充蛋白质的同时,一定注意保持大便通畅,每天让肠道中的有害物质及时排出体外可以减轻肝脏的负担。
宜用食物:产氨少的食物如大米、面包、玉米屑、乳酪、苹果、香蕉、葡萄柚、葡萄、桃、梨、洋白菜、胡萝卜、菜花、芹菜、黄瓜、菠菜、西红柿等。
注意每日膳食要少量多餐。吃一些质软而无刺激的食物纤维,保持大便通畅对预防肝性脑病的复发非常重要。可把新鲜菜叶切碎,水果去皮切碎,煮软,去除粗硬纤维,使之软化。可食用果胶,海藻类等食品,以利通便。已有食管静脉曲张者,平时食物应做得细烂些,避免过于粗糙的食物,严禁食用坚硬带刺类的食物,如带刺的鱼肉、带骨的鸡肉以及坚果等,以防刮伤曲张的食道静脉或胃底静脉,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
这些荒唐行为可能是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患者早期可有一些行为上的变化,包括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随地便溺,举止反常。还有对时间、人、地点的概念混乱,还会出现幻觉、恐惧和烦躁。后期表现则有肌张力高,阵发性抽搐,让其双手平举而不由自主地出现上下抖颤等。在门诊和病房经常听到家属这样说:病人在家突然找不到卫生间,随地小便;或晚上不睡觉,白天呼呼大睡;或原本开朗的性情突然变得暴躁。这些很荒唐的事,都可能是肝性脑病的症状。
最后再告诉您一个识别的方法:闻味儿。肝硬化肝昏迷患者在昏迷前期或昏迷期时,身上可闻到一种酸酸甜甜的味道,似泥土味、果味,这种味道叫做“肝味”。家人可以以此作为识别,以及早发现和采取措施。文/王燕(北京地坛医院)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特别提示】获取更多家庭应急资讯请点击进入中国家庭应急网新媒体统一入口,一站式关注中国家庭应急网官方网站、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家庭应急网微博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