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进入新时代: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安全健康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们的愿景:


让中国民众成为有高急商和终身安全能力的人

本站首页 | 会员中心 | 注册 | 登录

中国家庭应急新媒体

关于我们  本站专稿  在线留言  服务提示  2018 Copyright ©   中国家庭应急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jtyjw.cn   备案号: 赣ICP备14007432号-1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南昌
  地址:中国.南昌.西湖区抚生路388号   邮政编码:330025

家庭应急网微博

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家庭应急网手机app

中国家庭应急网官网

可信组件

临终关怀:让生命最后时刻望着一张慈爱的脸

来源:
新华网
2018/10/08 09:58
浏览量

作者:中国家庭应急网来源:新华网、新京报 浏览次数:2631 日期:2017年10月31日 08:49

 

      《中国家庭应急网》讯,目前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3亿,占总人口的16.7%,养老事业的发展滞后于老龄化的现状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而养老问题的最后一公里,也就是临终关怀议题,更是缺口过大。新京报的调查报道,展示了目前临终关怀事业发展遭遇的种种困难。

  对相当的老人而言,人生的谢幕不是突然之间出现,而是伴随病痛折磨和对死亡的恐惧长期存在。这种折磨,还会波及老人的亲属。

  就在日前,著名作家琼瑶借84岁体育主播傅达仁呼吁善终权的活动,再度提出平鑫涛如何有尊严离去的问题。之前,因为琼瑶希望平鑫涛安乐死,和她的继子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生命不是无限的,孝道文化的传统加上现代医疗的发展,子女们对于父母的告别持有本能的抗拒。回头看去,平鑫涛延长的生命里,不仅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如果还能感知自己的家庭因为生命如何结束而陷入撕裂,何谈幸福可言。甚至于未来他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自己深爱的人能否陪伴在身边也不得而知。不仅平鑫涛得到的是孤独与身心的痛苦,生者也因为他即将离世而备受折磨。这个现实的案例,展示了生活质量应该比生命长短更为重要。

  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有意识接受临终关怀服务,以北京市临终关怀医院为例,目前床位不到2000,无异于杯水车薪。谈及服务能力,更是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临终关怀事业缺课太多,首要的就是扩大资源投入。目前,已经推出临终关怀服务的医院,有的甚至出现亏损。从市场化的角度而言,这一模式天然难以做大。究其根源,在于临终关怀服务在医院体系下无法进行有效的收费。

  当然,在通过市场化的收费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之外,还有其他路径可以引入资源支持。在高福利的国家里,政府支持临终关怀经费。在一些国家,市场和政府之外,还有社会组织带动志愿者的参与,以爱心接力的方式,动员明天的老人来照顾今天的老人。

  市场、政府、社会,唯有多种路径并举,带动足够多的资源投入,临终关怀事业才有机会得到发展和成熟。这不仅仅是为了今天的老人,更是为了明天的自己。

  特蕾莎修女说,“没有人应该孤独地离世……每一个人应该在临死的最后时刻望着一张慈爱的脸”。我们希望,这一切能更快成为现实。(作者:姚遥,原标题《关怀生命最后一公里,需更多资源投入》)

   

      【名词解释】

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 car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关怀内容:

       1.以照料为中心

  对临终病人来讲,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体舒适、控制疼痛、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目标以由治疗为主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

  2.维护人的尊严

  患者尽管处于临终阶段,但个人尊严不应该因生命活力降低而递减,个人权利也不可因身体衰竭而被剥夺,只要未进入昏迷阶段,仍具有思想和感情,医护人员应维护和支持其个人权利;如保留个人隐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选择死亡方式等。

  3.提高临终生活质量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临终就是等待死亡,生活已没有价值,病人也变得消沉,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医护人员也这样认为,并表现出面孔冷漠,态度、语言生硬,操作粗鲁,不知该如何面对患者。 临终关怀则认为: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所以正确认识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

  4.共同面对死亡

  有生便有死,死亡和出生一样是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实,正是死亡才使生显得有意义。而临终病人只是比我们早些面对死亡的人。死赋予生以意义,死是一个人的最终决断,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要迎接挑战、勇敢面对。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特别提示】获取更多家庭应急资讯请点击进入中国家庭应急网新媒体统一入口,一站式关注中国家庭应急网官方网站、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家庭应急网微博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