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应急网》讯,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新京报为此推出了“留守儿童困境调查”专题报道,多角度呈现留守儿童生存现状。与个案采访同步,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四位专家学者,分别从法律保障、安全隐患、侵害危机、青少年犯罪等方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提供解困之策。
新京报:儿童被性侵问题在我国的情况如何?
龙迪:儿童性侵问题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我没有针对儿童性侵的专门调研数据,不过可以肯定儿童被性侵发生的比率比人们想象的数字要高很多。
新京报:性侵对儿童造成怎样的生理和心理伤害?
龙迪:性侵会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更为严重的是心理的创伤,巨大的煎熬和痛苦,严重的会导致心理世界的崩溃。遭受性侵的儿童,他们对人不信任,感受到背叛无助,觉得羞耻,对性有错误的认知,人际关系交往存在障碍,难以融入社会。丧失了人的基本尊严,丧失对世界的憧憬,心理造成的伤害远大于生理造成的伤害。
新京报:为何农村留守儿童被性侵事件频发?
龙迪:留守儿童一般在农村跟随年老的长辈或者其他委托监护人生活,由于身体或者经济原因委托人不能尽到充分的监护义务,使得未成年人缺乏全面的保护和管理,留守儿童容易被一部分犯罪人锁定为侵害目标。而且在性侵发生后,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不敢或者不愿意把遭受伤害的事实告诉他人,导致侵害者无所顾忌,多次实施侵害行为。
还有一个现象,性侵受害者存在低龄化现象,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占受害者的大多数。他们认知能力、辨别能力和反抗能力都比较差,对性知识缺乏认知,侵害人对其实施犯罪比较容易。
新京报:应该如何有效预防儿童性侵案件发生?
龙迪:目前我国针对儿童性侵预防的重点是对儿童开展性教育,让他们自己保护自己免遭性侵犯。这种预防思路是不对的,侵害者利用不对等的权力对儿童施暴,孩子是不能自我保护的,成年人应该承担保护孩子免遭性侵的责任。
新京报:目前被披露的儿童性侵案远远低于实际发生的数字,为何人们不报案?
龙迪:儿童接受的性教育比较少,性知识缺乏,不了解性行为的性质,对性侵存在模糊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贞洁观,孩子告诉家长后,家长认为性侵是件耻辱的事情,家丑不可外扬,极力隐瞒,他们以为只要别人不知道,伤害就会减少。但实际上,家长只看到了性之耻,而忘了伤之痛,遭受过性侵的孩子在心理上若没有得到及时的安抚,会恐惧、焦虑、抑郁,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长大后会成为施害者。
还有一种情况是:报案后,立案困难,取证困难,民事赔偿不足,家长和小孩都遭受到心理创伤和煎熬,缺少相应的帮扶服务,还不如不说出来。不友善的舆论和不支持的制度系统导致人们不报案。
新京报:儿童遭受性侵后,应该如何应对?
龙迪:儿童遭受性侵,告诉家长,家长应该充分相信孩子,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安慰,并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如果是家庭内隐藏的性侵,邻居、社区工作人员或者医生一旦发现性侵事实,有强制举报的义务。
性侵举报后,公安机关应当积极介入立案调查。针对被性侵的儿童和家庭,应当有专业的干预服务介入为儿童和家长服务,跟进治疗。
新京报:针对儿童性侵的预防和治疗,你有何建议?
龙迪:前面的数据表明,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儿童被性侵的几率。在预防上,成年人应当承担预防的主要责任,成年人要做儿童的守护者,使儿童远离性侵伤害。一旦性侵发生,要有专业的干预服务介入,帮助儿童和家长治疗心理创伤,回归正常轨道。专业社工服务是我国目前非常缺失的,应当补上这一课。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特别提示】获取更多家庭应急资讯请点击进入中国家庭应急网新媒体统一入口,一站式关注中国家庭应急网官方网站、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家庭应急网微博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