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应急网-危险商数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安全防线

security line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资讯详情

感悟生死:北京医院疼痛科主任给自己办葬礼

  • 分类:生命安全
  • 作者:家庭应急网-危险商数网
  • 来源:危险商数网
  • 发布时间:2022-05-29 17:27
  • 访问量:

感悟生死:北京医院疼痛科主任给自己办葬礼

【概要描述】敬畏生命感悟生死感恩一路有您!

  • 分类:生命安全
  • 作者:家庭应急网-危险商数网
  • 来源:危险商数网
  • 发布时间:2022-05-29 17:27
  • 访问量:
详情

路桂军送别.jpeg

 

  危险商数网讯:作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疼痛科主任,路桂军所从事的工作并不像大多数同行那样——以治愈为目的,来到这里的患者,多是生命走到了尽头。除了为患者减轻病痛,路桂军团队也承担着医院安宁疗护工作,希望让患者有尊严地离开,让直系血亲坦然面对。但处于生命末期的患者,并非几句“心灵鸡汤”就能够让其释然,“你又没死过,你凭什么讲生死?”路桂军常遭遇这样的质疑。
  为了更好地感同身受,也为了做好死亡教育,前不久,他给活着的自己办了一场“葬礼”。(来源:中国生命关怀协会)

  

                我给自己办葬礼

                  原创作者:路桂军

  
  安宁疗护是我的工作,所以每天都在和生命尽头的患者和家属打交道,常态的人生谈的最多的是远方有诗、有明天、有希望!但我们每天要面对的多数是穷途末路的沮丧、心有不甘的告别、对生命意义的拷问!所见所闻,鲜有“了却生死”坦然从容离世。安宁疗护的工作内容是让患者无痛苦、有尊严平静、安详转身;让直系血亲释怀不甘、安宁、坦然应对;让亲朋好友感觉即便离去,逝者整个人生是平安顺遂的。而以上这三个目标实现都无一例外统一于“对死亡的认知”。所以生死教育是安宁疗护工作核心内容。
  说到医学临床的死亡教育却是一件极为尴尬的事,首先、我国现阶段的医学教育缺乏生死教育这一部份内容,其次、即便从生死哲学体系和人类学体系借鉴一部分知识过来,生命尽头喘息间危在旦夕的患者,又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听你冗长的教导!死亡教育的缺失注定现阶段的患者和家属就是生死理念的白板,而他们需要的却是有温度、懂生死、会引导、有方法、颔首慈眉的白衣天使,在他们生命尽头彷徨无助、痛苦纠结时给他予安全的抚慰和生命的安顿。所以有生命教育知识储备、有生命文化正向引导能力、懂沟通技巧并有能力谈生死是安宁疗护从业者的基本技能。而作为先行者必要的探索是少不了的,所以希望自己有机会大尺度亲历生死,面对生死自己掌握一些话语权,这便是为自己办“葬礼”的初衷。

路桂军:我给自己办葬礼1.jpg

  葬礼筹划之初还是因为话题的敏感顾虑重重,主要是担心挑战了民众视野惹来非议,其次就是在想如何以严谨文化气息远离作秀之嫌, 因此有和挚友雷爱民博士及生死教育圈子里的朋友们频繁互动讨论其可行性,得到了多位鼓励和首肯,于是2021年3月27日活动如约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实训厅”举办,他是长江以北唯一开设殡葬专业的高等院校。整个活动由闫婧老师指导,活动分为三个篇章,1、生命回顾《这个世界我来过》,2、告别路桂军,3、生命文化自由论坛。就这样,我的生前葬礼在何仁富老师写的挽联下开启了帷幕“道谢道歉道爱道别,一生体道尊严谢幕。行医行文行仁行义,如今远行温情相送。”

路桂军:我给自己办葬礼2.jpg

  一、生命回顾《这个世界我来过》
  这个环节由四个艺术学生分别饰演我人生四个维度,朗诵我写的小文,
  我是一个医生
  我是路桂军,路医生就是我。
  我很欣慰,我志趣与志向合一,
  白衣安身、救人立命,一切皆因热爱。
  我关注临终生命21年,
  陪伴万余生命--泊于安宁,
  见证生命,也见证爱。
  可我始终也忘不掉,
  我的第一台手术,
  一双爬满皱纹的手举在胸前,
  求我治她的病,更要我救她的命。
  她说:我虽然老婆子一个,但是我还有任务,
  儿子意外离世,
  儿媳妇走了,
  还有16岁的孙子要照顾......
  手术没结束,她就走了,
  我在治她的病,却没能救她的命,
  这中沮丧深入灵魂。
  这就是我--路医生
  抚慰过安宁,也见证过不甘,
  这些构成了我,却也不全是我。
  家庭生活路桂军
  我是路桂军,一个感性的人。
  娶了个理性的媳妇,
  生了一对灵性的儿女。
  当然,我很爱我的父母,
  我很爱我的爱人、孩子。
  我的父母一生爱喝小米粥;
  我的爱人爱吃炖排骨;
  我的小弟虽然是胖子,却偏爱吃素;
  儿子小时候牙齿糟透,顿顿馋肥肉;
  女儿中了减肥的“毒”,清瘦至极依然青睐鸡胸肉,
  而我我总觉得“吃饭”是负担.......
  我讨厌做饭,也没资格挑食物,
  我感觉再换房子就不要厨房。
  在我眼里厨房的冰箱、医院的太平间冰柜一样,
  不同之处,只不过一个放动物尸体、一个放的是人遗体。
  这就是为什么我爱人“偏爱鲜肉”,
  这些构成了我,却也不全是我。
  学生时代路桂军
  我是路桂军,我是学生路桂军。
  幼年奶奶带大,
  奶奶出身大家,遗风尚存,偏好看戏。
  耳融目染,渴望有舞台展示自己,
  奇怪的是还喜欢上了穿长袍,
  或许正是这种无厘头长袍喜好,让我痴迷上了白大衣,
  那时我不懂什么白衣天使救死扶伤,
  但我喜欢长襟直垂的执业从容。
  再后来,我穿上了白大褂,
  羡慕前辈们的慈悲济困,
  再后来我发现,我也可以。
  我赢得了患者性命相托
  我拥了长襟直垂的从容。
  这些构成了我,却也不全是我。
  个人路桂军
  我是路桂军,仅仅是路桂军。
  昨天我才知道我是狮子座,
  他们说狮子座的人自信得有点儿自大,
  星座都是假的吧?
  我的性格怎么可能像模板稳定。
  就拿烟酒来说
  我不喝酒不抽烟,
  一喝酒就想抽烟,
  啥酒都喝,上头就行;
  啥烟都抽,冒烟就行。
  我也爱剪纸,
  可以一坐36小时,
  犹如一场修行,
  我乐在其中。
  我是路桂军吗?
  我其实不肯定了。
  我走了吗?
  我的思绪尚且在人间时,
  这是我的名字。
  那么,在我逝后呢?
  我是否还是路桂军?
  我是否仍旧以路桂军的身份被对待?
  亦或者,我仅仅是一具遗体,
  等待着体内60%的水分流出而仅剩一副骨架?
  我迫切地想要得到答案……

路桂军:我给自己办葬礼3.jpg

  接下来便是播放我为这次活动前期做的“故人沐浴和仪容化妆视频”,据我儿子说:妈妈就是这个环节被情景带入开始泪眼婆娑,其实真实体验的当下我也是感慨万千,当我躺在冰冷的遗体处理台上,当入殓师柔和的放松我四肢的关节、修剪我的指甲、按摩我的面部肌肉,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责,我想这个躯体跟了我四五十年太亏了,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无休止的透支自己的身体,从来没有用心内观过自身,从没想过我的身体也需要爱抚,更没想到此生唯一的一次“对身体的抚触”是在告别这个世界的仪式环节。还有就是我特希望最后的身体抚触是由“爱的父母或者我的爱人参与”。希望能在无限被珍视与感恩中接受生命的洗礼。

路桂军:我给自己办葬礼4.jpg

  观影完毕分别由孙树仁老师、王玉梅老师,陈景展老师分别从身心灵不同维度开启生命安顿告别致辞:
  生命,像一朵盛开的花。春天的时候,我喜欢贴着地,去听草木的声音,还有花絮坠落到水泥地面发出的清脆的“丁丁”声。生命是什么?就像涟漪。水因能量而波动,形成了我们视觉中的涟漪。我们看到了,“涟漪”存在。但也不存在,它是水的运动。我们,是宇宙的“涟漪”,存在在时空中,也是虚无的一部分。死亡,并没有哀伤和消极,相反,我感受到的,是“死亡带来的希望”。出生与死亡,它是宇宙生生不息的运动呈现出的两种相,是同一种宇宙之力。它是更迭,是“新生”的前奏。死亡的过程,平缓而宁静,慢慢地,由双足开始离开。死亡是有秩序的、缓慢的,我不禁还想用另一个我一直想用而不敢用的词:死亡,也是伟大的。在死亡前面,我们就像仰视春天一样,沉默无语。能感受到的,是一只巨大的、无形的手,在冥冥中安排着一切。这只手的背后,不是冷漠、孤独和恐怖,而是爱、安详、和平和慈悲。它是充满了神圣和爱意的。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花。我们只是同一个自己,在完成一次一次的盛开。我们,只是在回家,带着稳健的步伐,回到我们出生的地方。那里,百花怒放、满园春色!那是一个开始,等着我们再度出发。 ----陈景展

路桂军:我给自己办葬礼5.jpg

  二、“告别路桂军”
  这个环节由张烛远主持,开篇伴随着我最喜欢的一首歌《往事只能回味》由青年舞蹈家李帅在棺椁前用舒展肢体语言再现了我叩问世界的一生,何仁富教授致祭文一篇,依次为我的“生前好友”生死人文学界知名学者:王一方、景军、王岳、胡宜安、王名、王云岭、程瑜、谌永毅、王德、安杨致缅怀辞,我的儿子和女儿致缅怀答谢辞,然后、行注目、绕棺、鲜花释怀礼,整个过程没有哀乐、默哀等任何沉痛之礼。观者眼中过程平顺且温婉。

路桂军:我给自己办葬礼6.jpg

  仪式末了,血亲挽别,我爱人因入戏太深导致画风急转,当她双手捧我面颊涕泪交加,那一刻我绷着的心瞬间崩溃,其实、早在葬礼主持张烛远用低沉男中音表述:路桂军的一生获奖无数.....曾说他最荣耀的奖项是一双儿女!我躺在棺木中内心就已经诚惶诚恐、泪目气促,貌似此刻我真的要走,而我还未见证我的孩子人生精彩的开启!此刻涌上心头的尽是对儿女的放不下、难释怀、怎舍弃、后悔做的太少(这是我任何用心准备都始料未及人社坍塌).........我当时就好想听到我一双儿女的声音,我确信我的孩子不管上台说声什么,我都会泪如泉涌,稍后事实证实情况也确实如此。我没想到,我一个自诩为从事生命教育的专家明知是预演的生命尽头“也无法做到淡定从容”!那一刻我叫停了现场,我发现我不能再消费家人的痛苦,虽然我知道这种痛苦的消费会有亲情的成长,但是彼时彼刻我就是再无能力坦然面对。所以接下来整个活动的旋律再不由我操控而任由真实情感弥漫开来.......

路桂军:我给自己办葬礼7.jpg

  三、生命文化自由论坛
  (这个环节是既定的“实操提升到理论的精彩环节”但是由于我的情感被情景带入而一切变得不确定......)
  本环节启动是闫婧老师安排的散文诗朗读《送不走的老路》
  我问你
  生命是什么
  我知道!
  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就是一件自然的杰作。
  比如说呢?
  生命是柔弱的小草,
  虽脆弱却不乏坚强;
  生命是挺拔的青松,
  虽坎坷却不缺坚毅;
  生命还是…嗯…
  生命还是幽幽的小径,
  虽崎岖…却总能看到成功的彼岸;
  生命是精美的诗歌,
  清新流畅而意蕴悠长;
  要我说,
  生命啊,是动听的乐曲,
  柔美和谐而婉转悠扬;
  生命是绵延的山峰,
  高耸入云而壮丽雄伟;
  嗯,很好,
  但生命,它存在于时间的线性流淌中。
  这么说吧,
  它大概是一朵花,
  诞生时是花蕊,
  成长时是花骨朵儿,
  最后呢,
  它会慢慢的枯萎,
  但生命永存,
  它化作泥土,
  它化为未来。
  我因此不由得,
  深深地,
  热爱着生命。
  热爱那奔涌的的熔岩在我的血管流动,
  享受熊熊烈火在我的心中汹涌。
  我热爱生命,
  也热爱…它终有一日离我远去。
  倘若明天是生命最后的通牒?
  如果明天是生命的最后通牒,
  如果零点成为生命冰冷的枷锁…
  那么就让生命在今日迸发吧,
  最后的火光
  点燃天边的云霞
  那时我将对着大地长颂:
  热爱生命

路桂军:我给自己办葬礼8.jpg

  到了我返场谈感受的环节!我依旧未能从亲人的“悲、离、舍”中走出来,以往准备好的发言词在大脑中荡然无存.....
  感谢各位“生前好友”莅临告别,感谢诸位见证我和我的家庭成长,
  我要说的是:人生、去TM的专家、教授、知名学者我什么都不是,我就想做我父母的好儿子、爱人的好丈夫、儿女的好父亲.......且委屈的掩面抽泣。

路桂军:我给自己办葬礼9.jpg

  再接下来关于生死安顿的讨论,从现场到微信群就一直没停止过.......

路桂军:我给自己办葬礼10.jpg

  张克祥:没有“真”,则无“好”。路老师真实的表达和体验就是最好的结果。也许每人的死亡体验都是不同的,结果与预想的不同,才更真实。这次活动本人受益颇多。感谢路老师和家人真实的体验和勇气。生命末期放不下的还是亲情和亲人,家人的陪伴与和解才是最珍贵的。爱应该从近人(家人)开始,逐渐外延。”爱近人,爱邻人”! 相信爱,践行爱,传播爱!
  路桂军:实事求是的讲,昨天的活动结束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人格被抽离’,面对生死我没有自己想象中的‘淡定从容’!孩子、家庭的信息一出现……我的淡定全线崩溃,瞬间理性信息荡然无存,存续的尽是各种放不下和无法释怀!而这一切“还都是我父母没出现……”我原本是想办一场引领风尚“生死高峰论坛”,没想到最后收尾于“我的个人和家庭的成长”。所以,一夜的休息整理,我明白面对生死或许我只是比常人多了一点勇气,敬畏生命每个人都在路上。
  雷爱民:路老师安!如果这是您当时真实的心理,那么我认为活动目的已经达到。真正面对死亡,人没有想象的那么从容,也没有设想的乐观,在死亡即刻到来之际,被迫回归个体本原的精神状态,这是回避死亡、隐藏死亡、他者化死亡都解除以后的正常反应。在这种情形下,即便有死亡准备的人,死亡心理防线松动甚至崩溃几乎是必然的。但是我相信,路老师经过此事之后,您的死亡体认和觉知会更清晰,这就是真实的您呈现出来后,活动对您来说应有的效果和意义。从这一点上,我觉得是值得的。至于活动对到场之人的效果以及生死教育意义,可以交给在场的各位先进去评判,也可以交给时间去评判。我非常佩服路老师的勇气和真诚,您让我看到了人类面对死亡时的真实和普遍现象,也告诉我一个道理:自我的生死教育和生死安顿没有尽头、没有止境,只有尽力而为;人面对死亡,虽然可以准备,可以减少恐慌、焦虑、遗憾等,但是总有无法预想的、隐藏在心底难以察觉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届时会在所谓安详离世时浮上心头。面对死亡,准备死亡,似乎我们还是要承认一点,作为人,总有无法准备的,准备不足、不充分、有残缺的地方。谢谢路老师!我受益匪浅!
  胡宜安:路主任所言极是,不淡定才是真实的。用时下一种流行词说,整个活动都是"带节奏"的。现场的人,可分三类:一是路主任你自己,如同嘉宾发言说的那样,你平日里事务繁多,致力于心目中的安宁疗护与生死教育事业,每日与家人陪伴时间太少,实质上是你在做牺牲。有些东西在你内心深处又若隐若现,此次自身体验后,你说最后剩下的就是家人!由衷地祝福你,你得到了应有的启示!自此以后,你得重新分配自己的生活,莫让人生顾此失彼!第二类,你的家人。很明确地说,他们的"代入"与"被代入"杂陈。你爱人是完全代入,绕一圈经过你爱人时,看到她的神情,我突然一阵哽咽,内难过,她是最"受伤者",因为她最了解"你死了"意味着什么,其实,我坚信,你不弄这一出戏,她一贯如此清晰了然。所以,她是假丧主,真受伤!你得好好珍惜自己,否则,若是真有个"三长两短"叫她如何是好?你的孩子则兼有代入与"被代入",但弄假成真,我想他们必定会重新审视跟你的"父子""父女"关系。第三类,是我们这些非亲但带故的活动参与者。我们更多的是客体化看待,我会思考这个活动中作为主角,路主任你的体验与认知,有那些值得我在课堂上参考,哪些具有研究素材等等?,但不能说没有代入感,人悲己悲,感人之情,更多的是"如果,换作是我?,又将如何?"。总之,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死亡教育课,它凸显一个主题:"记住,你将死去!"
  何仁富:各位生死之交安,看了各位分享,全程认真参加了昨天的活动,分享几点感受。
  (1)作为一位活动参与者,作为“生前好友”,活动过程多次泪目,深受触动。不管是意识上代入死亡的现实感,还是观察到的亲友的情感触动,亦或是聆听到的面对“死亡”的情感呈现,都让人惊异于人的精神情感可以这样“想象性”的到达,对参与者是一场真切的情感洗礼。
  (2)整个丧葬仪式的环节设计,气氛营造,既有一般的程序呈现,又有很个性化的设计,是一次很好的殡葬生命文化学习。写卡片、录视频对于“逝者”的告慰这个环节,可以给每个参与者一个表达情志的机会,也可以给“当事人”和亲人一个抚慰。而告别厅的环境设计,灵动而亮丽大自然背景,给人温馨而融入天地宇宙的温暖感,确实提现了温暖告别。如果我们的殡葬礼仪现场都这样庄严肃穆而有又温暖亲切且充满生命气息,那么,殡葬环节就没有那么“阴森恐怖”,而是更有生命观感,可以减少人们面对死亡的恐惧。
  (3)对于路主任的“生死实践”和体验分享,真正体现了孙老师所言智者仁者勇者的情怀和智慧,家人的“承担”也是一样!可敬可佩。最后“还原到”对家人的不舍不忍之情的油然而生,一方面当然是路主任和家人在这场活动中的真实收获,可喜可贺!相信路主任和他的家人一定会因此更加珍惜和相爱!另一方面,在学理上也给我们很多思考与想象的空间。个人以为,“回到家庭亲情”符合生死的本根,或许,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是生死一体的本然议题。而个人生命“本源”最直接的,便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家”和亲人,家是我们生命的源头,而“死亡”最后其实也是“回家”。只不过,对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人,其所承担和完成的生命使命情况不同,使得“当事人”对这个“回家”的情感体验会很不同。路主任以48岁的生命年龄来体验这个所回之“家”,一双未成年儿女确实是他“未完成的生命使命与责任”,由此带来的“遗憾”与“责任”双重叠加的生命感受也最强烈。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路主任以60或70岁的生命年龄来体验这场“回家”,儿女已经成人成家,但父母年衰,估计他“当下”的生命感受又会不一样。而对于一位已经自认为完成“所有生命任务”的人而言,体验如此“回家”,或许真可以“空空然”如还原天地,而没有了任何“执念”。所以,我以为,活动体验的当事人会因为自己的生命年龄和生命任务完成情况而有所不同。人生真的是一场修行!
  (4)这次活动策划、导演、实施都非常圆满。有一个值得总结的地方,我觉得提醒了我们这些“参与者”。何院长在最后总结环节提醒大家的,比如在告别现场的“鞠躬”礼,告别发言应该有的注意事项。由于“参与者”随时在意识中提醒自己这只是个“活动”,导致真实的生命“代入感”降低了些,“参与者”的参与投入感和“旁观者”的观察审视在“此刻”发生了对抗,人的情感在此被分裂了些,而不能“全情”投入当下的体验。如果事先提醒一些注意事项,那么现场的“生命代入感”可能会更强烈一些,可以更加真切地“体验”殡葬之礼的庄严肃穆和情感激发。而将对活动的“观察审视”角色放到后面的研讨环节。当然,这对“参与者”也是很高的要求。感恩所有生死之交!
  王宁彤:路大夫的内在经历让我体会到,心灵的成长随时都在发生,哪怕是在生命最后一刻!一真一切真,平凡和非凡其实也是一体两面,内心干净,非凡就是非常平凡,圣业就是凡业。回归的是生命本源,不用大脑,不用知识,不用逻辑,而是用心.....深度的理解支持,同见同行,才能了无遗憾,不枉来世界一场。
  邓涤:从业安宁疗护后,不可避免的需要触碰到死亡。在备课的过程中始终感觉“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不应该是同一个话题的不同表达,但又一直找不到它们二者之间的区别。昨天路老师的行为和他自己关于他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妻子(虽然一直没有任何语言)的终极感悟,让我似乎感受到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我们儒家背景的人们,接触死亡最多的机会就是自己亲朋好友的离去(这个过程更多的感受失落和肉体的毁灭,但因为缺少后续的升华而对死亡产生焦虑和恐惧),这种感受最终映射到自己面临生命威胁时的不平安,这种感觉是个体自己对死亡的感受(我不知道这种感受是否可以随着类似活动而得到改变),也许这是死亡教育。而路老师最终感受到其生命的终极关注还是家人,可能路老师的行为会给家人和旁人带来关于生命的思考(我同意你的家人可能因之而受伤害的观点,非常感谢路老师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妻子对路老师事业追求的支持,这也是对我们这些同道的鼎力支持),这种以自己对死亡的感悟而给旁人带来的对生命的进一步理解的机会也许才是生命教育。儒家文化告诉了我们生命从哪里来,也相应的指明了到哪里去了。但人因为小我而不太接受这种观点,因此各种宗教产生了迎合这种小我观念而给出的去哪儿的解释。但现代社会对宗教信仰已经形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宁可信其有的现实,使人们对死亡又螺旋式的回复到巨大失落和不舍不弃放不下的状况中。因此也非常赞同雷老师关于生死教育、生死安顿无止境的观点,这与灵性需求是不断超越的观念是一致的。我们针对患者本人的死亡教育的灵性照顾(人文照顾)是需要针对他本人现时的灵性困扰的,直致患者离世,目标是如何尽可能缓解死亡焦虑和死亡恐惧;而在这个过程中和患者离世后对家人的哀伤辅慰,这个生命教育是让生者的对生命进一步感悟,是向(旁人的)死而(过好自己的)生的工作。最终的目标是生死两相安的境界。

路桂军:我给自己办葬礼11.jpg

  路桂军:有感老师们灼见,一场演练醐灌顶,两世离舍皆因情,奈河桥上思奈何,三生石畔问三生。反思后坚定践行“思想上带家庭融入社会,躯体上有社会回归家庭”,工作用心干,生活用情暖。
  敬畏生命,感悟生死,感恩一路有您!
标识20-20.png

    (来源:健康界,发布时间:2021-04-07)

    视频↓↓↓

  路桂军:我给自己办葬礼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危商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平安钥匙            安全防线            健康要素          避险场景            本站专题            联系我们 

 2018 Copyright ©   中国家庭应急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jtyjw.cn   地址:中国.南昌.西湖区抚生路388号   邮政编码:330025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昌

 2018 Copyright ©   中国家庭应急网-危商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14007432号-1 危险商数.网址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