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应急网-危险商数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危险信号

popular science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资讯详情

“约死群”的卧底给所有父母提了一个醒!

  • 分类:家长学校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4-08 20:51
  • 访问量:

“约死群”的卧底给所有父母提了一个醒!

【概要描述】

  • 分类:家长学校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4-08 20:51
  • 访问量:
详情

 

4月9日。河南民生频道播出一个报道。内容令人咋舌。

视频里,一个粗犷的男声,讲述着他一年来如何假扮女中学生,卧底各类社交软件的故事。

 

图:大参考

 

他叫徐世海。

45岁。

每天深夜11点,他就会守在手机旁,紧紧盯着众多QQ群。

这些群的成员几乎都未成年。

与他的大儿子年龄相仿。

 

图:大参考

 

他从不主动发言。

静静等待有人发出某个关键词。

一旦出现,他就立即点击发言者的头像,请求添加好友,设为特别关注。

然后没日没夜和对方聊天。

那个关键词是:“想死”。

成年人的自信有时是盲目的。

譬如很多家长以为,自己足够了解自家小孩,彼此存在坚固的信任。

这很可能只是错觉。

徐世海发现,许多孩子的世界是幽秘的孤岛。

未成年人有自己的圈子、规则,以及暗黑的暴力、侵犯、忧伤、失望和愤怒。

而成年人对此一无所知。

徐世海含着泪讲述,这些日子亲历的生死瞬间,以及背后的致命原因。

1、校园暴力。

徐世海遇过一个典型案例。

一个孩子被同桌抓住把柄,并借此长期勒索他钱财。

原本只是小钱。

后来发展到,同桌“抢”了他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仅仅为了买一部手机。

孩子走入绝境。

他无法跟任何人倾诉。

更害怕被家长发现,生活费不翼而飞。

他想到了死。

并在群里怒骂、抱怨,表达自杀的念头。

徐世海及时添加这个孩子为好友。

不仅温言抚慰,还给孩子支招,暗中解决了他面临的霸凌问题。

孩子后来转了学。

并承诺以后工作了,要把第一份工资转给徐世海。

 

图:冰点周刊

 

2、性侵。

诸多案例里,有一个女孩,令徐世海至今难忘。

每每提起,他总忍不住哽咽。

女孩来自湖北。

是徐世海假扮的“女中学生”的网上好友。

某天。

女孩说要去参加漫展。

再出现时,女孩就在深夜痛哭:“不想活了。”

那场漫展就是噩梦。

女孩被坏人骗到酒店,遭到强暴。

之后又被拍了裸照,并被逼交出身份证、父母联系方式和住址。

还有持续的恐吓与勒索。

女孩太小了,压根不知如何应对。

她羞愧难当。

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后来是徐世海报了警,一路陪伴、劝解,将她从死亡边缘拉回。

 

图:冰点周刊

 

3、家庭关系紧张。

随着时间推移,徐世海“劝生”的事迹被传开。

他开始接到父母的求救。

一位单亲妈妈焦虑地找到徐世海,说她14岁的儿子,留下遗书离家出走了。

人命关天,他立刻动用一切资源,紧急搜索。

庆幸的是,最后一刻,孩子找到了!

“谁劝也没用。”

孩子毫无生存意志。

但徐世海不愿放弃。

经过长时间的沟通、相处,孩子终于说出寻死的原因。

原来,单亲家庭压力大,在母亲的严厉要求下,

孩子身为哥哥,一直既要保证学业优秀,又要分担照顾弟弟的指责。

但不管如何努力,得到的只有母亲的苛责。

渐渐地,他自觉一无是处,甚至提出辍学,希望尽早出来打工,帮补家用。

然而他太小了。

压根没人雇用他。

家庭突变、母亲苛责、青春敏感期、找工作无望……

重重重压之下,这个年仅14岁的孩子顶不住了,想到了死。

“我太没用了。”

那一天,徐世海和他聊了快6个小时。

孩子一直在哭。

 

图:冰点周刊

 

无数孩子的故事,令徐世海心碎不已。

他暗自决定,余生只做一件事——

营救更多孩子。

在死亡边缘拉他们一把。

 

图:大参考

 

徐世海经常心力交瘁。

有自杀念头的未成年人群体,比他想象的庞大许多。

他给记者展示过手机上的QQ群。

3个。

每个一千多人。

成员基本都是中学生。

 

图:大参考

 

在这些群里,徐世海的身份是一名普通女中学生。

喜欢用网络语言;

偶尔说时髦的“脏话”;

还会和其他人一起追星、打榜。

这都是徐世海刻意学的。

为此,他看了大量青少年心理书籍;

翻阅了很多年轻人的朋友圈;

甚至每天蹲守在学校门口,偷听学生聊天的话题。

进群后,他就静静等待。

一旦看到自杀相关的言论,他就出来劝阻。

但结果往往是被踢出群。

到现在,已经有几十个群踢了他。

最高纪录时,一个群踢了他6次。

无论被踢多少次,徐世海都不抛弃不放弃,不断注册小号,重新入群。

 

图:大参考

 

后来,他学会了举报。

遇到典型的“约死群”,他会联合其他家长,直接把群灭掉。

然而,这没多大作用。

一个群解散了,很快会出现新的群。

这些群仿佛有人在引导。

只要有人发出“不想活”的信号,支持、应援的话就纷至沓来。

“一起超脱吧。”

“错的是这个世界而不是我。”

“我们一起离开吧。”

这些话就像一个开关,刺激徐世海的神经。

他绞尽脑汁,希望既能阻止悲剧发生,又不被踢出群。

 

图:大参考

 

然而,营救不总是成功。

聊起那次失败的经历,徐世海在镜头前不顾形象,掩面痛哭。

“那两个孩子太小了。”

徐世海和他们在一个群里相遇。

一个13岁,另一个14岁。

两个孩子非常戾气。

经常在群里破口大骂,四处找茬。

有一次,这两个孩子又闹事。

一个说:“不活了”。另一个立马接上:“一起啊”。

徐世海赶紧劝。

但两人一起叫他闭嘴,完全插不进话。

最后,两人说了“再见”之后,再没搭理他。

第二天,群里有人说,两人真的自杀了,还有不少人点赞这条消息。

徐世海大哭,痛责自己无能。

 

图:大参考

 

未成年人的自杀问题有多严重?

可能超乎我们想象。

2007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

这份报告跨越全国17个省市区。

调查样本高达141580人,年龄在10岁~24岁。

数据显示,

有20.4%的人曾经考虑过自杀。

而为自杀做过详细计划的居然占了6.5%。

 

图:《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

 

也就是说,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个想过去死。

有人说徐世海是“一个人的网上救援队”“自杀孩子最后的希望”。

更多的人,觉得他吃力不讨好。

而他自己始终不为所动,默默坚持。

这种“偏执”的背后,有着令人心碎的隐痛。

他年仅17岁的大儿子,就是无数自杀的孩子之一。

去年5月12日,小徐从家中阳台一跃而下,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就在前一天,徐世海作为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员,还参与了打捞落水老人。

晚上回家,两个儿子“一切如常”。

小徐还给父亲倒了茶,自己洗了衣服,拖了地。

第二天早晨。

保安敲开他的家门,问他,有个孩子从跳楼了,“是不是你家孩子?”

 

图:大参考

 

很长时间,悲痛的徐世海都无法接受这个悲剧。

他想不通,自己的孩子为何走上绝路。

在所有人眼里,小徐都是一个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

长得帅。

成绩优异。

有艺术天赋。

而且,个性很阳光。

跳楼前,他已经规划好未来,打算从事新媒体或设计行业。

最让徐世海骄傲的是,孩子一直貌似很理解他,而且像他一样乐于助人。

在外界看来,他们家就是幸福的代名词。

 

图:徐浩宇生前画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肖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景烁/摄

 

纠结到了最后,徐世海责备到自己头上。

他开始思考:

自己真的了解儿子吗?还是说我做错了什么?

带着这种心态,他打开了儿子的QQ。

错愕。

震惊。

原来,外表阳光开朗的小徐,早就加入了不少“自杀群”。

而他加入的普通游戏群、兴趣群、动漫群里,也常常出现与自杀相关的话题。

 

图:大参考

 

他这才知道,自己对儿子的关注远远不够。

成人总是想当然认为,未成年人都活在蜜罐里。

衣食无忧。

无需应对人情冷暖。

更有不少人武断地认定,未成年人的痛苦,都是无病呻吟。

徐世海一位朋友的女儿备战中考,每晚做题到深夜。

做不出题就抽自己耳光,用圆规自残。

一次考砸后,落到“普通班”,差点就自杀了。

 

图:冰点周刊

另一个孩子的经历更恐怖。

她正在上高二。

由于压力太大,精神崩溃,跪求家长和老师,让她请假休整。

没有得到任何积极回应。

“你不就是在家等死。”

她的父亲扔下一句寒彻骨的话,并断了孩子的生活费。

 

图:冰点周刊

 

要不是遇上徐世海,这个孩子也已经不在人世了。

2018年,谷雨实验室披露了一份研究报告——《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现状调查研究》。

报告总结了中学生自杀的6大原因:

  • 家庭矛盾;
  • 学业压力;
  • 师生矛盾;
  • 心理问题;
  • 情感纠纷;
  • 校园欺凌。

 

其中,家庭矛盾以33%的高占比,稳居榜首。

 

图:谷雨实验室

 

如今,徐世海还在持续营救。

只要听到QQ传来消息,他就会全身紧绷,进入“营救模式”。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采访期间,徐世海放出自己和被救孩子的一段对话。

其中一句话,令我不禁落泪:

“现在我愿用我的生命换回孩子,可是能吗?他一蹦走了,我们怎么活?心都被掏空了。”

于他而言,这也许是一种救赎。

自儿子离世后,他挽救的每个孩子,都带着儿子的身影。

他不停营救。

就是在弥补,当初没及时救下儿子的遗憾。

 

图:冰点周刊

 

在徐世海的故事里,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也曾是“完美小孩”。

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亲戚、父母身边的朋友,都赞许我是他们见过最省心的孩子。

然而,只有我知道——

年少的我曾经想过自杀,站上过家里阳台的栏板,就差纵身一跃。

原因正是不被理解。

当时,我因为跟不上学习进程,一下子从全年级头部,滑落到中下部。

老师的嘲讽,父母的责备,令我最终想到了一了百了。

孩子的眼界很小,加上还没形成足够的自信,每一件事都可能被放大。

有时,自我放弃就潜伏在细节中。

这往往是一时冲动。

而此时,孩子需要的,不过是一句理解一点接纳。

写到这,我忽然想起《务虚笔记》里的一段对话——

“一个真正想死的人,不会再计较人们说什么。一个拿死说来说去的人,以我的经验来看,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

“而是什么?”

“而是还在………还在渴望爱。”

来源:黑金时代,发布时间:2023-03-24 10:09山西,原标题《45岁男子卧底隐秘聊天群,他的爆料,给所有父母提了一个醒》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危险商数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平安钥匙            安全防线            健康要素          避险场景            本站专题            联系我们 

 2018 Copyright ©   中国家庭应急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jtyjw.cn   地址:中国.南昌.西湖区抚生路388号   邮政编码:330025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昌

 2018 Copyright ©   中国家庭应急网-危商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14007432号-1 危险商数.网址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