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驾驶人员危险感知能力的重要性
- 分类:感知危险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5-15 09:17
- 访问量:
最近不少公司做了公众号上的“驾驶员危险感知(辨识)能力”测试,成绩是让人担忧的。人-车-路(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第一要保证人的精神状态不要出问题,主要通过性格类型测试提前风险,避免贵州顺安这样的案例;第二就是要训练驾驶员的感知能力,提前辨识危险或风险,包括对车安全的辨识、环境的辨识等。
对一名安全可靠驾驶员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在这些素质要求中安全意识是根本、危险辨识是基础、驾驶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是保障四者相辅相成。
一、危险辨识能力之于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危险辨识能力是发现危险的能力,一般指潜在危险或是还在萌芽中的危险。一个危险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如下示意图,驾驶员要在此阶段之前发现危险。如果到这个阶段,潜在危险发展为危险,此时就不需要危险辨识而需应急处置。
今天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想要成为一名安全可靠的驾驶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危险辨识能力、驾驶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这是对一名安全可靠驾驶员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在这些素质要求中安全意识是根本、危险辨识是基础、驾驶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是保障四者相辅相成。我们让学员全面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文明行车等知识,是为了提升学员的安全意识水平;让学员掌握车辆结构、车辆控制等知识,是为了提升驾驶员的驾驶技能水平;让学员掌握综合交通情况的处理方法,是为了提升学员的危险辨识能力;让学员掌握紧急情况和事故现场的处置方法,是为了提升学员的应急反应能力水平。一起事故的发生,表面上是因驾驶员的某一错误驾驶操作导致的,但深层次的原因是驾驶员某一方面能力的欠缺或低下。
在对道路交通事故致因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得出如下的结论,约95%的事故与驾驶员因素相关,而其中约90%是因驾驶员违法驾驶行为所致,约5%是因驾驶员操作不当所致。驾驶员安全意识低下、应急处置能力不足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
如果换一个视角看一下这些数据不难发现:在因驾驶员违法驾驶行为导致的事故中,除了驾驶员的单方事故,在两方或多方事故中,如果未违法驾驶方的驾驶员能够及早发现违法驾驶方的驾驶员的违法驾驶行为,及时采取避险措施,有一部分的事故也许就能避免,有一些无辜的生命也许就能免受伤害。
同理,在因驾驶员操作不当导致的事故中,很多事故是因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中的处置不当而造成的。为什么会出现紧急情况?如果在紧急情况出现前就能发现危险,紧急情况也就可以被扼杀在萌芽中。
对于守法的驾驶员来说,他们没有能力去控制其他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但是他们需要有方法去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著名的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如果事故冲突减少了,事故自然也就下降了。
有学者通过对事故致因深度分析后指出,约65%的事故是由于驾驶员对交通环境中蕴含的危险估计过低,没能够提前判断和辨识出交通环境中的危险而引起的。如果驾驶员能够提前1秒预知到交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就可减少30%车辆正面碰撞的可能性。因此,危险辨识能力对于交通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危险辨识能力如何培养
这些年在驾驶培训中,一直都在提倡要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培养。经过多年努力,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也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驾驶员安全意识的提升与国民的整体素质也有着很大关系,这是一个缓慢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我国提升驾驶员安全意识的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从提升驾驶员的危险辨识能力开始逐步推进到提升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影响培养效果的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培训方式,二是培训内容。
对于危险辨识能力的培训方式,现行的《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中也规定了要对驾驶员培训危险辨识相关的知识,主要包括不同行驶状态、典型道路环境、恶劣气象、高速公路、夜间等条件下存在哪些驾驶险情,如何预防驾驶险情等内容。但是目前大部分驾校基本上是以书面教材为载体,采用集中式课堂教学的方式开展。近几年,随着网络远程教学技术在驾驶员培训中的广泛应用,部分驾校也开始采用网络课程,采用交通图片、交通视频等方式开展。由于驾校的很多学员是在驾校才第一次接触车辆,对驾驶感觉、交通环境并没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和认识,因此在短时间内填鸭式的接受这么多的知识和内容,学员很难消化和吸收,更不用提理解和掌握,直接导致学员对这部分知识的接受度不是很高。
感知能力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感知能力是生理机能,依据不同的生理感官和不同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十个方面:
1、听觉能力:包括听感觉能力和听知觉能力,简称听觉;
2、视觉能力:包括视感觉能力和视知觉能力,简称视觉;
3、嗅觉能力:包括嗅感觉能力和嗅知觉能力,简称嗅觉;
4、味觉能力:包括味感觉能力和味知觉能力,简称味觉;
5、触觉能力:包括触感觉能力和触知觉能力,简称触觉;
6、运动觉能力:包括运动感觉能力和运动知觉能力,简称运动觉;
7、平衡觉能力:包括平衡感觉能力 平衡知觉能力,简称平衡觉;
8、空间觉能力:包括空间感觉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简称空间觉;
9、时间觉能力:包括时间感觉能力和时间知觉能力,简称时间觉;
10、纠错觉能力:包括感觉纠错能力和知觉纠错能力,简称纠错觉。
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差别之一就在于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上,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对同一事物的感知程度上;同是眼前的景物,内心丰富之人便善于发散联想,借着想象的翅膀上天入地遨游一番;而对于内心迟钝之人,则思维仅能局限于眼中看到的东西,相比前者,要表面肤浅许多;如果以体验生活作为人生的目标之一,从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来说,自然前者的价值更大;原因是广度的实现依靠一些外在的财富、关系、地位等即可实现,而深度的享受只能依赖于个人精神世界的提升。
我们的所有感知是从五感开始的。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先有感知,后有思考。
所以如果希望提高自己的感知,就要从最基础的开始强化。
尝试对一个物体进行观察,找出更多的细节;
尝试对听到的声音进行分辨,拆分出更多的类型。
尝试去触摸一些物体,然后闭上眼想象它的形状。
通过对身体基本能力的理解,先提高自己对外界的认知上限。
这些过程会同样锻炼你的思考能力。
当你对原本认知的事物有了更多的理解,你可以思考的范围就会更宽广,就会去寻找更多的“真相”。
提升感知能力是个无止尽的事情,当你大脑里储备的信息越多,你的感知能力就会越强。
感知基本理念:
人类用心念来诠释自己器官所接收的信号。称为:感知。
为什么我们能够感知到呢?
因为,我们身体上的每一个器官(包括感觉、生殖与内脏的器官)都是外在世界信号的"接收器",只要是它范围内的信号,经过某种的刺激,器官就能将其接收,并转换成为感觉信号,再经由自身的神经网路传输到我们心念思维的中心--"头脑"中进行情感格式化的处理,之后,就带来了我们的感知。
我们所感知的东西,都是在自己心念作用下完成的。人之心念对刺激信号的解读与破译,并在内心产生各种的感觉。这一感觉的变化,也就是人之心念对外在事物的一种主观反映。当然,其它生物也会有类似的感知过程,只是人类还不曾了解与破译。
感知能力
感知的意义范围很广,主要意思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而感知能力则是说通过感觉器官感觉某样不可视或者肉眼无法直接观察的物体,并能通过感觉描绘出其具体形状或者运动状态的一种超能力。这个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但是通过后天大量的艰苦练习以后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能力。比如可以感觉出背后某物体的形状、颜色、运动状态。其实质是物体向外辐射的红外线被人体向外辐射的脑电波所擒获,在脑部形成对该物体一定的判断。
机动车驾驶员对道路的感知能力,是指驾驶车辆在各种道路上行驶时,判断道路情况对行车安全影响的能力。
如前方道路宽度能否保障两车交会,路面的承重能力,路基的坚实程度,翻浆路和泥泞道路的淤陷和打滑程度,冰雪路的冰冻程度,涵洞、隧道、横穿线下的净空度,以及弯道、坡道、支路等因视线被阻,形成盲区,看不见弯道内、坡顶后面的道路情况下的感知能力。
因为道路不仅要保证行车的安全空间,而且还要承受车辆重力的作用;同时,不同的路面对轮胎的附着力不一样,即使车速相同,刹车距离也不相同;另外,我们具备了对道路的安全感意识,在视线盲区行车时,就会自觉地持谨慎态度。所以,行车时,机动车驾驶员对道路要注意观察和判断,采取正确的措施才能保证安全行车。粗心大意或缺乏对道路的感知能力,就会导致事故。
机动车驾驶员对道路感知能力的训练步骤:
1, 结合实车驾驶,在具有代表性的路段、路面停车,仔细观察道路的性质,观察轮胎碾压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实地测量,详细记录。
2, 对道路观察所得材料加工整理,记住各种道路特征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3, 及时主动地将道路近况作为运动训练或模拟训练的内容,强化记忆,做到头脑里有一个“道路状况图”。
来源:叶CASEY子,原标题《机动车驾驶员应如何提高对道路的感知能力?》,发表时间:2012.10.09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危险商数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