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孔子说的“四十而不惑”包含哪些层面的含义?
- 分类:人生信念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10-14 18:32
- 访问量:
“四十不惑”出自《论语·为政》,全句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是孔子的经典名言之一,阐述了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跟道德修养的提升是成正比的,人随着不断学习,他的道德修养就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接近“圣人”的标准。
这句话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概括和总结。
“四十不惑”的字面意思是:一个人活到40岁的年龄,就活得比较通透,对万事万物就不再感到迷惑了。
为什么不感到迷惑呢?是因为人走过40个春秋,随着阅历的增加,经验的丰富,见识的长进,思想的成熟,内心的淡然,对许多事情能看得开、想得通,不再年少轻狂,会把心中的意气、怨气和傲气统统收回,坦然地面对一切,脚踏实地地去做任何事情,对事情的结果也不是太过在乎,在乎的是一种做事的心态和心境,所以,心中的迷惑就少了。
如果细说下来,“四十不惑”有三层含义。
第一,明白了自己此生活着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心态更加豁达,内省力更加强大,对自己不再困惑。
人们常用年轻气盛来形容年轻人,人在年轻时朝气蓬勃,拥有远大的理想和饱满的斗志,但是,年轻人毕竟由于阅历肤浅,对自己的认识会存在一定的误区,容易滋生好高骛远的心态。
当一名年轻人以100分的热情去干一件事情时,由于缺乏经验,事情的结果往往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展,到时,结果可能并不满意。
这时,年轻人就容易产生困惑,从而进行强烈的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浸在失败的困惑里无法自拔,变得消沉起来。
年轻人在经历许多失败的教训后,来到不惑之年,能够突破自我认知的局限,具备了自知之明,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和评价,明白自己今生擅长干什么?优势在哪里?干什么能取得成绩?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当一个人明白了这些问题,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变得淡然和坚定,无比强大起来,不会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只会按部就班地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个人目标。这时的他,在自我认知层面,就真正进入了“不惑之年”。
第二,拥有了海纳百川的心胸,看清了“存在即合理”的事实,对别人不再困惑。
一个人认清自己还不够,毕竟,人是群居动物,每天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跟别人打交道时不因为产生困惑而烦恼,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世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个性、气质、容貌,说话方式、学习方式、为人处世方式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有差异若不及时沟通就会产生误解,因为误解就会产生困惑和烦恼。
当一个人拥有了包容而开阔的胸襟,正确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差异,对自己不再盲目自恋,对别人能够接纳和容忍存在的缺点与错误,也能心悦诚服地欣赏别人的优点和才华,那么,他就看清了“存在即合理”的事实,进入了对别人不再困惑的境界,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
人活在世上,要想更好地融入人群,融入社会,理解和宽容是最好的良药。在为人处世上游刃有余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受人尊敬。
第三,具备了哲人的眼光,能对万事万物透过表象看本质,对世界不再困惑。
认清自我,宽容他人,仍然不够,一个人要想活出真我的风采,还必须看清这个世界,对世相百态不再困惑。
要看清世相百态,唯有不断学习,积累自己方方面面的知识,磨练出丰厚的经验,方可具备一双慧眼。用慧眼看世界,看到的不再是表象,而是真相。
人到40岁这个年纪时,因为经过了许多历练,形成了独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所以,在个人的内心深处就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处世之道,考虑事情会更加全面,自己的主见轻易不会被世相百态所动摇,也不像年轻时那样容易被外界所诱惑,而做出错误的事情。
社会和人性都很复杂,而人生又很苦短,成天被困惑左右,怨天尤人的人,又怎能把精力放在自己该做的事情上?又何谈取得成功、实现人生抱负呢?
世上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钻牛角尖,不断拿困惑惩罚自己的人才对不起自己。一颗包容、豁达、坚定、睿智的心, 才是面对一切困惑的法宝。
被困惑左右的人,就像囚禁在狭小的暗室里,看到的全是虚无。走出困惑的人,如同站在广阔的田地里,被阳光包围,身心像阳光一样充满健康的活力。
来源:鸿鹄迎罡,作者:段宏刚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危险商数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关注危商网 人生更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