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从地震征兆到自救,掌握这些避险技巧很必要!
- 分类:紧急避险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1-16 17:46
- 访问量:
中国家庭应急网-危险商数网2023年12月19日据新华社消息:记者从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19日上午在积石山县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截至目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6.2级地震致甘肃遇难人数升至105人,186人受伤。
18日23时59分,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19日8时,共记录到余震32次,最大余震震级4.0级,地震造成房屋受损4782间,灾情还在进一步核查中。
地震,这一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即使在科技昌明的今天也令人难以捉摸。回溯历史,我们的祖先在古籍中记录下了他们对地震前兆的独特见解。
01
古代史籍探究前人对地震征兆的认知
征兆一、天象异变:地震的“天空预告”?
古人常常将天象变化视为地震的前兆。日食现象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特别是在两汉时期,日食后地震的记录屡见不鲜。《汉书》和《后汉书》等古籍中均有详细记载。直到明代,这种观念仍存,如《明史》卷180《李森列传》有“明年夏,日食,琼山县地震”。
历代五行志中,亦记录了个别星象变化与地震之联系,如《宋史》卷49《天文志》记载:“彗、孛[bèi]犯之,地震。”
此外,星象的异常变化也被认为是地震的预兆。《晋书》、《宋史》等史籍中记录了星象与地震的关联,如彗星、流星等异常天象出现后发生地震的情况。
征兆二、地底轰鸣,雷声响起,地震真的要来了吗?
古代先民对地发雷声这一震前预兆非常关注。《宋书》、《魏书》、《旧唐书》等史书均有记载。在唐开元二十二年,秦州就发生了地震前的“地发雷声”现象。而万历三十八年,辽东征战蒙古时,也出现了“天鸣地震”的现象。
征兆三、动物行为异常,自然界的“地震预警”?
史籍中记录了地震前动物会出现异常反应,如北魏太和三年(479年)三月戊辰,平州地震,有声如雷,野雉[zhì]皆雊。
《晋书》卷29《五行志下》有:晋穆帝永和十年正月丁卯,地震,声如雷,鸡雉皆鸣呴。此事在《宋书》卷34《五行志五》中也同录。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一月二十三日夜,河南郑县地震前,“分闻风雨声自西北来,鸟兽皆鸣,已而,地震轰如雷。”
唐代也有震前老鼠反应异常的记载,明清时期也有关于动物异常的记载,如明嘉靖三十五年河南郑县地震前,人们听到风雨声自西北来,鸟兽都鸣叫起来,清嘉庆年间山西平陆强震后,人们回忆动物异常现象,也认为“牛马仰首,鸡犬声乱,即震验也”。
征兆四、天气“发飙”,地震来袭?
古籍中关于天气异常与地震关系的记载丰富多样,包括太白昼见、冰雹赤雪、云霠[yīn]蔽天等,这些异常现象常常被古人视为地震的前兆。
在《宋史》和《明史》等史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天气异常与地震的记载。例如,《宋史》卷33《孝宗一》记载了隆兴二年春甲寅白气亘天的现象,随后福建诸州发生了地震。金章宗明昌四年三月,御史中丞董师中奏称太白昼见,京师地震,北方有赤气,迟明始散。这些都被认为是天之示象,提醒人们注意自然灾害的预警。
同时,《宋史》卷62《五行一下》和《明史》卷258《汤开远列传》等也记录了雷雹地震和盛夏雪雹后地震的情况。这些现象被认为是由于气候干燥、天气异常所引发的自然灾害。
除了太白昼见、冰雹赤雪等天象异常外,霪雨水旱也是古人观察到的地震前兆之一。《宋史》卷102《吉礼五·祈禜》和《明史》卷246《满朝荐传》等都记录了霪雨水旱与地震的关系。
总之,古籍中关于天气异常与地震关系的记载丰富多样,为我们了解古代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提供了重要资料。
02
如何设置“手机地震预警”
为了防患于未然,仅需10秒钟,教大家如何打开地震预警功能!
根据手机型号不同,在系统“设置”中找到“安全”选项,按照提示打开“地震预警”功能。
03
地震自救指南
当地震突然来临时,记住以下四点自救要诀:
1、保持冷静
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至关重要。立即判断形势,决定是躲避还是撤离。如果是平房,迅速跑到门外;如果是楼房,先找到坚固的物体躲避,如桌子或床铺下面。
2、寻找安全区域
在公共场所,如影院、学校或商店,应迅速找到坚固的物体如椅子或柱子下面躲避。地震结束后,立即撤离到安全区域,因为余震可能随时发生。
3、远离危险区域
在街道上,用手护住头部,远离楼房和高大建筑物,到开阔的街心地带。在郊外,远离陡坡、河岸和高压线。如果当时在车内,立即停车并寻找安全区域躲避。
4、保存体力
如果不幸被困,保持冷静并保存体力至关重要。如果同伴也在附近,可以轻声呼唤并了解他们的状况。如果无法发声,可以尝试制造一些噪音,让救援人员更容易发现你。
来源:澎湃新闻政务:中原女性之声,发布时间:2023-12-19 23:45,原标题《从地震征兆到自救,掌握这些避险技巧很必要!》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危险商数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家庭应急网危商科普中心
▲关注危商网 人生更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