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为人之道(一)
- 分类:人生提醒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2-06 11:35
- 访问量:
为人之道(一)
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的钱逊,今天要谈的是《论语》。今天这个题目,是论语中的为人之道。《论语》这一部书内容非常丰富,它讲了那么多。它核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那我想可以这么说,《论语》的全部的思想,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的话,就讲的做人,就讲的做人的道理。
对《论语》的思想,当然现在也有许多不同的理解,长期以来流行的一句话,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从宋朝就开始就有这个话,一直流传,现在也常常还听到有人这么说。这个话意思就是说,《论语》主要是讲的治国的道理,当政者拿了《论语》,就可以治国平天下了。所以过去批判《论语》,《论语》就是一个为古代那样一个王朝的统治的 一种政治学说、政治意识形态。其实这个话是没有根据的,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从来就没有过。当时赵普他说,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事实上现在经过一些历史学者做了很多的考证,就在当时,这句话就是人们编出来的,赵普并没有说这句话,也没有这样做。而实际上现在来看,应该说《论语》主要的,它的内容核心的思想,是讲做人的道理。它在中国我们历史的发展中间,我们文化发展中所起的影响。为什么它成为一个中国人的圣经 ?主要的也还是在,它的里面讲的做人的道理,对中国文化、对中国整个的我们民族的发展,对我们的历史起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所以我想我们现在讲读《论语》,最主要的首先,也是要学它里边的做人的道理,所以我们今天就想和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论语》里边所讲的为人之道。我想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就讲人生的理想、人生的追求。在古代,叫做要立志,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个问题,我想就是《论语》里边讲的仁和礼这两个方面。这个仁和礼,就是做一个君子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是仁和礼的结合。君子在《论语》里边讲的很多,是孔子对于理想的一个人的一种人格的要求,而这个君子的要求,可以说就是一个是仁,一个是礼。这是第二部分,就是对君子的基本的一些要求。第三个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关于修养。人要立志,人要能够成为一个君子,都是要通过学习修养。修养的学说在中国文化中间有很重要的地位,有很丰富的内容,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一个长处。好像现在就我所知,好像在其他的各种文化中间,没有哪一种文化,有像中国文化中间这样丰富的、完整的、全面的这样一种修养的学说,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那么这是就是孔子,就《论语》里面讲的为人之道。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今天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论语》里边所谈的立志的问题,就是人生的理想,人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理想追求。
《论语》里边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对人的一个全面的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就提出来要志于道,就一个人要立志。立志追求什么呢?要追求道,这个道在这里主要就是讲的做人的大道。《论语》里边孔子说志于道,要追求做人的道理。那么这个志于道,就和我们很多人的想法不一样,他不是追求一个个人的物质生活上的一种改善,而是要讲的要懂得做人的道理,他也不是局限于在某一种职业或者某一种事业上能够展现自己才能,而是首先是要,用一个比较简单的话来表述,叫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好人也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朱熹,就宋代的大儒就曾经对孩子们说过。朱熹他说,他对孩子们说,你们书读了记不住不要紧,你多读几遍就记住了,你理解得不清楚也不要紧,你多思考就行,他说最怕的是你没有立志。如果你没有立志的话,你就不知道你该往哪个地方去努力,有劲不知道往哪儿使。当时的孩子们没有立志,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你们现在很多人只追求要富贵,而不去追求那个道义,只想当贵人不想当好人,所以就说要立志于道。就是要做一人好人,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我们现在常常讲先做人后做事,也是这个道理。你不管你是要做一个科学家,还是做一个教师,还是去办企业,还是做医生或者等等,运动员等等,公务员,首先你要做一个好人,你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然后你做教师可以是个好教师,做公务员可以是个好的公务员,所以就讲志于道。
这个道具体地来说是什么呢?道的内容是什么呢?这个我想可以《论语》里边,有两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第一句话是《论语》里边讲,曾子曰:是曾子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作为一个士,他要有很宏大的胸怀,有很坚毅的品格。为什么他说这个士,他是任重而道远,有很重的责任,而且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呢?他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作为一个士他要担负这样的责任,要为弘扬仁道,要把弘扬仁道当做自己一生的使命、一生的责任,所以这是很重,这个责任很重。然后说“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你要承担这样一个弘扬仁道的责任,
那么这是一句话,再说仁以为己任,它的含义又是什么?那么我们可以看,另外一段《论语》上的话。这段是孔子在回答子路的问话的时候讲,《论语》里边讲,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就说子路问孔子,一个君子应该是什么样?孔子就回答,你要修己以敬,要非常实实在在地恭恭敬敬地、很认真地来修养自己,很严肃认真地修养自己。子路说就这样就够了吗?孔子就接着又说了一句,叫修己以安人,就不仅要修养你自己,而且还要安人,就要使别人也能够安好。子路还不满意,还不满足,说是这样就够了吗?孔子又补了一句,叫修己以安百姓,就不仅是要使别人能够安好,而且要使所有的百姓,就都能够安好,安百姓。然后孔子又加了一句,叫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这件事情是非常难非常难的,像尧舜那样的圣人都恐怕还要,为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发愁呢,他不容易做到这一点。
那么这里边又提出了一个对君子的要求,也实际上也反映了,是孔子他自己的一种理想的追求,就叫做修己以安百姓。我想可以说就仁以为己任,这个内容就是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就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修己,一个是安百姓。这两个方面,实际上就回答了人生中间的两个基本的问题,一个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的问题,或者是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问题,另外一个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问题。
先说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问题。我们说人的生活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生活,人要维持生活衣食住行, 两性关系。要维持生活,维持这样一个人类的繁衍,要有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有两性关系问题,两性生活的问题等等,这属于物质生活。但是人除了这物质生活以外,还有一个精神生活。人因为他是,人是有思维的,有思想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所以人们还有要处理人际关系,要有很多的道德的政治的其他的各方面的一些规范,有些精神的活动。所以人的生活的两个方面,物质生活的这一方面其实和禽兽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物质生活衣食住行这些要求,两性关系这些东西,它都是一个基础,都在人的生物的本能,这点上和禽兽没有本质的区别。人和禽兽的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有精神的生活。人所以称为人,人所以区别于禽兽,就在于人精神生活这方面。其实这个事情是他,反映在我们的生活的一切的方面。事实上在人来讲,在处理两性关系问题上来讲,婚姻制度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甚至于可以说,婚姻制度的演变、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人类从最初的那种群婚,和动物差别不大的群婚的状态,后来进化到是母系社会,后来又进入父系社会,父系社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夫多妻制,到了近代以来,又主要的都是一夫一妻制。婚姻制度的进化,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随之而来的,就有一些很多的道德的不规范,所以为什么现在人们谴责那些包二奶等等这些(现象),他基础是在人类的一夫一妻制,这样一种婚姻的制度,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这是一个问题,就是说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人生中很重要的问题。而人和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生活。所以说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儒家就认为,在《论语》里边就提出来,就要把精神生活这个要求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只是去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所以叫做志于道。
还有一个提出了这样的原则,义以为上。义就是代表了精神生活的要求,要把义放在以为上,放在第一位,这是一个问题。从这点出发所以要修己,要修养自己,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要能够有理想有道德,学会做人的道理,这是讲的修己。
第二个方面,就是讲安百姓。安百姓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个个人和群体的关系问题。就修养自己, 自己做一个好人不够,不只是为自己,还是要修养自己是为了能够安人、安百姓,是为了帮助别人能够过好,这也就是弘扬仁道。用现在的话来讲可以说,这是要为一个理想的社会来努力,来奋斗,因为理想社会使大家都能过好,就是安人、安百姓。当然安百姓,孔子说很难很难的,就是圣人都很难做到。至少一般的人来讲,要有一种安人的这样(的志向),也就是说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而且也要考虑到一个群体的发展,把自己看作一个群体中的一分子,把自己摆在这个群体中间。有自己的发展,也有修养自己,提高自己,同时也要帮助别人,来为这个社会,为群体,为周围的人,使大家都好。范围小一点,就是你关心周围的人,帮助周围的人。范围大一点,心胸更开阔一些,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以天下为己任”。
所以这就是说,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百姓,实际上是提出了和回答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问题,一个是个人和群体的关系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上,就提出来中国,或者讲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两点核心的价值, 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关系上,就是要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义以为上。在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上,就是要把个体放在群体中间,不只是为个人 ,而是群体、个体的统一。我想这是一个就是说,志于道的最基本的一个内容,我们先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