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贵州“三个叫应”服务机制汛期凸显成效
- 分类:极简危商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2-16 18:26
- 访问量:
“那里原来有8幢民居,全被洪水冲毁了!”8月25日,在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德旺乡交界河村,支书蒙海滨指着德旺河对岸河坝方向对记者说。只见碎石堆积、断木残存,尽管距离“7·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已有一个多月,但是仍然可以看到洪水肆虐过的痕迹。
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今年贵州并不太平。自4月15日入汛以来,全省共出现18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76个县城累计出现暴雨以上强降水208次,6502个(次)乡镇出现暴雨以上强降水。但由于群众转移及时,铜仁市桐木坪乡、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万屯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钟灵乡等地在前期遭遇特大暴雨洪涝的情况下,确保了“零伤亡”。
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独具贵州特色的防灾减灾服务机制——“三个叫应”。
叫什么?应什么?——
有“叫”必“应” 倒逼气象防灾减灾机制落地数据显示,贵州95%以上的经济损失和80%以上的人员伤亡,都与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有关。“‘三个叫应’非常管用,在防灾减灾机制中起到了核心作用!”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说。
有人说,“三个叫应”的由来与贵州暴雨特点密切相关——暴雨常在夜间“出没”,善打“游击战”,此时,老百姓往往正处于熟睡中,灾害有效防范难度大。2010年5月5日夜间,在毕节市赫章县妈姑镇,暴雨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尽管气象部门已提前通过手机短信等发布预警,但当地缺乏必要准备和措施,最终导致多人伤亡。
“因此,并不是预警一发就万事大吉。”贵州省气象局局长赵广忠深有感触,“必须有一种手段确保责任人能接收到信息。”
就在2010年,省气象局创新建立“三个叫应”服务机制:在发生强降水时以电话通知的方式,将预警信息点对点传递到县、乡、村三级行政负责人和相关部门。
与传统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模式相比,所谓“叫应”,就是信息不仅要“发得出、送得到”,还要“叫得应”,要落实具体举措。“对于多山多雨的贵州来说,这是防灾减灾最有效快捷的渠道,为减少人员伤亡争取了时间。”赵广忠说。
2016年6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汛期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把“三个叫应”机制从“部门声音”上升为政府规章。全省9个市(州)和80个县(市、区)政府印发本地“三个叫应”服务机制,细化叫应标准和叫应对象,明确工作要求和法律责任。在具体操作上,每一次“叫应”都会被电话录音,以便留存备案。
“‘三个叫应’机制督促着我们党政领导干部时刻不忘公仆形象,牢记人民安危。”遵义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路斌说。
“‘推送式响应’变成了‘逼迫式响应’,在某种意义上是倒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机制真正落地。”省气象局副局长李海胜说。
怎么叫?怎么应?——
内涵逐渐丰富 叫应机制灵活方式多元
“今年的气候确实特别异常,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洪水猛兽’。”铜仁市7月遭遇两次暴雨洪涝重创,分管气象工作的副市长张珍强有感而发。其中,7月3日至4日区域性特大暴雨过程中,全市出现24站特大暴雨,其小时最大降水强度超历史记录(101毫米),碧江、万山、江口等区县发生山体滑坡,交通中断,部分地区灾情与前期叠加。
回想当时情形,万山区民兵连连长王青昌仍心有余悸:“水势太猛了,非常危险!我当时在路口超市帮忙抢运货物,只过了20分钟左右,水已经从我的脚面涨到了胸口。”
“叫应”在应对这次特大暴雨灾害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降水量达到100毫米、150毫米、200毫米、250毫米、300毫米时,铜仁市气象台多次分别叫应市委信息科、市委应急办、市委防汛办;督促暴雨影响区域内各区县气象部门叫应当地党委、政府、应急办、防汛办负责人以及各乡镇领导,提醒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做好应急救援和转移安置工作。
“早几天就知道了会有场特大暴雨,我们都绷紧了弦,提前做好应对准备。3日晚上接到气象局叫应和上级部门指示后,我们迅速组织学校师生和附近居民安全转移。”万山区谢桥街道办事处副书记姚斌告诉记者。
在紧急时刻,被“叫应”的还有张珍强等市委、市政府领导。用他的话说,“总在三更半夜睡觉时被气象局的电话叫醒”。这种做法得到了很多党政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今年汛期,张珍强曾先后4次到气象部门现场指挥全市防汛工作。
这是多年来“三个叫应”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结果:内、外部叫应相结合;既有明确标准的相应规范,也有动态处置的灵活机制。此外,还有传统和新兴方式相结合,实现服务渠道的多元延伸。
在铜仁政务微信群里,市气象局局长李勇最活跃。从7月1日起,他就在群里动态发布预报信息,从3日起更是每隔几小时就“刷屏”最新雨情汛情信息,提醒各相关部门负责人采取防范应对措施。“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叫应’,是气象信息服务的有效延伸。”
李勇主动、细心的服务被群成员纷纷点赞,中石油铜仁分公司总经理苏石由衷夸赞道:“我公司部分油站地势低洼,感谢气象局及时精准的预报,让我们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加以防范。”铜仁气象微信志愿者联盟在今年多次暴雨服务过程中,实现气象信息“秒发送”,微信成员“秒接收”,灾情信息“秒收集”。由于效果良好,此举被全省气象部门推广。
还得继续叫,继续应——
发展大数据 以精准服务提升防灾效益
“气象预报是我们的‘眼睛’。”在遵义市桐梓县气象局,县长冉贤俊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桐梓县在贵州省率先筹建自然灾害防御指挥中心,平台就设在气象局,包括应急办、国土、水利等部门工作人员在一起集中办公。经过多年工作实践,“防灾减灾,气象先行”理念引起越来越多像冉贤俊这样的政府决策者的共鸣,他们给予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气象是‘哨兵’,我们要尊重气象,相信气象。”铜仁市副市长张珍强说。
“没有气象预报,我们的手就抓不住方向。”铜仁市国土资源局地灾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匡存强说。
“在防灾减灾中,气象发挥着支撑和中流砥柱的作用。”江口县副县长姜建耀说。
……
在观念意识的高度统一下,“三个叫应”让气象信息防灾减灾效益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十二五”期间,贵州全省因灾死亡人数由“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149.8人下降到76.6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由3%下降至1%以内。
“有成效,也有挑战,我们要坚持做下去。”赵广忠斩钉截铁地说。贵州气象部门将继续通过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等提高预报准确率。目前,全省已经有8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十三五”还将新建3部天气雷达,实现探测无“盲区”,进一步提高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预报精度和时效,让“三个叫应”更加科学、精准。此外,改进“三个叫应”服务机制在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也是下一步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在贵州省政府应急办专职副主任王洪斌的眼里,正在大力发展的“大数据”同样值得期待。“大数据将在提升灾情管理与服务能力以及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说。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9月2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
让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最大化
——贵州“三个叫应”服务机制汛期凸显成效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2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中国气象报记者 赖敏 通讯员 潘存燕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危险商数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文所在栏目】中国家庭应急网-危险商数网-危险信号
▲中国家庭应急网危商科普中心
▲关注危商网 人生更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