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进入新时代: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安全健康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们的愿景:


让中国民众成为有高急商和终身安全能力的人

本站首页 | 会员中心 | 注册 | 登录

中国家庭应急新媒体

关于我们  本站专稿  在线留言  服务提示  2018 Copyright ©   中国家庭应急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jtyjw.cn   备案号: 赣ICP备14007432号-1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南昌
  地址:中国.南昌.西湖区抚生路388号   邮政编码:330025

家庭应急网微博

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家庭应急网手机app

中国家庭应急网官网

可信组件

中国古代论和谐

来源:
2024/05/25 18:33
浏览量

 

 

  中国古代论和谐
  第一部分 天人之和谐
  一、阴阳相调
  1、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周易·上经》
  2、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周易·下经》
  3、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第九》
  4、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第十九》
  5、夫百姓内不乏食,外不患寒,则可以教御以礼义矣。《诗》曰:“蒸畀祖妣,以洽百礼,百礼洽则百意遂,百意遂则阴阳调,阴阳调则寒暑均,寒暑均则三光清,三光清则风雨时,风雨时则群生宁。如是而天道得矣。——《韩诗外传》
  6、善为政者,循情性之宜,顺阴阳之序,通本末之理,合天人之际。如是则天气奉养而生物丰美矣。不知为政者,使情厌性,使阴乘阳,使末逆本,使人诡天。气鞠而不信,郁而不宣。如是则灾害生,怪异起,群生皆伤,而年谷不熟。是以动伤德,其静亡救。故缓者事之,急者弗知。日反理而欲以为治。《诗》曰:“废为残贼,莫知其尤。”——《韩诗外传》
  7、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
  8、混元气而周运,叶至道而裁成,整圆清而立天,制方浊而为地,溥灵通而化世界,蒸和气而成人伦。——《云笈七签·卷三》
  9、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忄炎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黄帝内经素问·卷一》
  二、宇内化治
  1、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尊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尚书·周书·洪范第六》
  2、传曰:国无道则飘风厉疾,暴雨折木,阴阳错氛,夏寒冬温,春热秋荣,日月无光,星辰错行,民多疾病,国多不祥,群生不寿,而五谷不登。当成周之时,阴阳调,寒暑平,群生遂,万物宁。故曰:其风治,其乐连,其驱马舒,其民依依,其行迟迟,其意好好。《诗》曰:“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韩诗外传》
  3、敛以招谷,积财以肥敌,危身亡国之道也。明君不蹈也。将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下。然后节奏齐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刑刑乎下。如是百姓爱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是以德泽洋乎海内,福祉归乎王公。《诗》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韩诗外传》
  4、太平之时,民行役者不逾时。男女不失时以偶,孝子不失时以养。外无旷夫,内无怨女。上无不慈之父,下无不孝之子。父子相成,夫妇相保。天下和平,国家安宁。人事备乎下,天道应乎上。故天不变经,地不易形。日月昭明,列宿有常。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动以雷电,润以风雨,节以山川,均其寒暑。万民育生,各得其所,而制国用。故国有所安,地有所生。圣人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通四方之物,使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馀衍之财有所流,故丰膏不独乐,硗确不独苦。虽遭凶年饥岁,禹汤之水旱,而民无冻饿之色。故生不乏用,死不转尸,夫是之谓乐。”《诗》曰:“於乐王师,遵养时晦。”——《韩诗外传》
  5、君子大心即敬天而道,小心即畏义而节,知即明达而类,愚即端悫而法,喜即和而治,忧即静而违,达即宁而容,穷即纳而详。——《韩诗外传》
  6、太古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各安其居,乐其宫室,服事信上,上下交信,地移民在。——《大戴礼记》
  7、世运既变,治道斯移,则始于粗粝,终于精微。教化大行,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强弱之难。无残贼妒疾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发衔哺而游,毒蛇不螫,猛兽不搏,扌氏虫不触。朱草生,醴泉出,凤凰麒麟游于郊陬。囹圄空虚,画衣裳而民不犯。——《孔子改制考》
  8、圣德期昌运,雍熙万宇清。乾坤资化育,海岳共休明。——《乐府诗集·卷二十·鼓吹曲辞五》
  三、顺乎季时
  1、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礼记·内则第十二》
  2、能制天下,必能养其民也。能养民者,为自养也。饮食适乎藏,滋味适乎气,劳佚适乎筋骨,寒暖适乎肌肤。然后气藏平,心术治,思虑得,喜怒时,起居而游乐,事时而用足,夫是之谓能自养者也。故圣人不淫佚侈靡者,非鄙夫色而爱财用也。养有适,过则不乐,故不为也。是以冬不数浴,非爱水也;夏不频汤,非爱火也。不高台榭,非无土木也。不大钟鼎,非无金锡也。不沈於酒,不贪於色,非辟丑也。直行情性之所安,而制度可以为天下法矣。故用不靡财,足以养其生,而天下称其仁也。养不害性,足以成教,而天下称其义也。适情辟馀,不求非其有,而天下称其廉也。行成不可掩,息刑不可犯,执一道而轻万物,天下称其勇也。四行在乎民,居则婉愉,怒则胜敌,故审其所以养,而治道具矣。治道具而远近畜矣。《诗》曰:“於铄王师,遵养时晦。”言相养者之至於晦也。——《韩诗外传》
  第二部分 治政之和谐
  一、举事有道
  1、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
  2、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尚书·虞书·大禹谟第三》
  3、君子易和而难狎也,易惧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义死,好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乱。——《韩诗外传》
  4、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史记》
  5、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史记》
  6、故圣人事穷而更为,法弊而改制,非乐变古易常也,将以救弊扶衰,黜淫济非,以调天地之气,顺万物之宜也。——《淮南子·泰俗训》
  二、治国尚和谐
  1、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尚书·虞书·皋陶谟第四》
  2、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尚书·夏书·五子之歌第三》
  3、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惟新。呜呼!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其尔众士懋戒哉!”──《尚书·夏书·胤征第四》
  4、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终始惟一,时乃日新。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其难其慎,惟和惟一。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尚书·商书·咸有一德第八》
  5、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後;率乃祖文王之彝训,无若尔考之违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则予一人汝嘉。”王曰:“呜呼!小子胡,汝往哉!无荒弃朕命!”──《尚书·周书·蔡仲之命第十九》
  6、王曰:“我不惟多诰,我惟祗告尔命。”又曰:“时惟尔初,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尚书·周书·多方第二十》
  7、庶政惟和,万国咸宁。──《尚书·周书·周官第二十二》
  8、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其尔典常作之师,无以利口乱厥官。蓄疑败谋,怠忽荒政,不学墙面,莅事惟烦。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不和政。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不任。”──《尚书·周书·周官第二十二》
  9、狃于奸宄,败常乱俗,三细不宥。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简厥修,亦简其或不修。进厥良,以率其或不良。惟民生厚,因物有迁。违上所命,从厥攸好。──《尚书·周书·君陈第二十三》
  10、不刚不柔,厥德允修。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陈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终。三后协心,同于道,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四夷左衽,罔不咸赖,予小子永膺多福。公其惟时成周,建无穷之基,亦有无穷之闻。子孙训其成式,惟。呜呼!罔曰弗克,惟既厥心;罔曰民寡,惟慎厥事。钦若先王成烈,以休于前政。”──《尚书·周书·毕命第二十六》
  11、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12、以官府之六职辨邦治:一曰治职,以平邦国,以均万民,以节财用。二曰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三曰礼职,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事鬼神。四曰政职,以服邦国,以正万民,以聚百物。五曰刑职,以诘邦国,以纠万民,以除盗贼。六曰事职,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13、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周礼·地官司徒第二》
  14、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缪,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礼记·礼运第九》
  15、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礼记·乐记第十九》
  16、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礼记·经解第二十六》
  17、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礼记·乡饮酒义第四十五》
  18、“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春秋左传·隐公四年》
  19、师克在和,不在众。──《春秋左传·桓公十一年》
  20、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春秋左传·襄公七年》
  21、邦之安危,惟兹殷士。不刚不柔,厥德允修。──《尚书·周书·毕命第二十六》
  2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篇第一》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24、《诗》曰:“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如是则近者歌讴之,远者起趋之,幽间僻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若赤子之归慈母者,何也?仁刑义立,教诚爱深,礼乐交通故也。《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韩诗外传》
  25、举事变,见有重焉,则百姓安矣;见事变之所至者,则得失审矣;因其所以至而治之,则事之本正矣;强干弱枝,大本小末,则君臣之分明矣;别嫌疑,异同类,则是非着矣;论贤才之义,别所长之能,则百官序矣;承周文而反之质,则化所务立矣;亲近来远,同民所欲,则仁恩达矣;木生火,火为夏,则阴阳四时之理相受而次矣;切刺讥之所罚,考变异之所加,则天所欲为行矣。统此而举之,仁往而义来,德泽广大,衍溢于四海,阴阳和调,万物靡不得其理矣。——《春秋繁露》
  26、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三者皆亡,则民如麋鹿,各从其欲,家自为俗,父不能使子,君不能使臣,虽有城郭,名曰虚邑,如此,其君河块而僵,莫之危而自危,莫之丧而自亡,是谓自然之罚,自然之罚至,裹袭石室,分障险阻,犹不能逃之也。明主贤君,必于其信,是故肃慎三本,郊祀致敬,共事祖祢,举显孝悌,表异孝行,所以奉天本也;秉耒躬耕,采桑亲蚕,垦草殖谷,开辟以足衣食,所以奉地本也;立辟雍庠序,修孝悌敬让,明以教化,感以礼乐,所以奉人本也;三者皆奉,则民如子弟,不敢自专,邦如父母,不待恩而爱,不须严而使,虽野居露宿,厚于宫室,如是者,其君安河而卧,莫之助而自强,莫之绥而自安,是谓自然之赏,自然之赏至,虽退让委国而去,百姓襁负其子,随而君之,君亦不得离也,故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是以圣贤勉而崇本,而不敢失也,君人者,国之证也,不可先倡,感而后应,故居倡之位,而不行倡之势,不居和之职,而以和为德,常尽其下,故能为之上也。——《春秋繁露》
  27、夫政之不中,君之过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职事者之罪也。——《春秋繁露》
  28、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亦不劳矣,此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君先立於仁,则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悫、女憧、妇空空,七者教之志也。七者布诸天下而不窕,内诸寻常之室而不塞。是故圣人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而民弃恶也如灌。”——《大戴礼记》
  29、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
  30、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31、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32、《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忄兆,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诗经》
  33、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战国策·卷三·秦一》
  34、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是以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吴子·图国第一》
  35、将帅和必有功。——《武经总要·后集卷二》
  36、明王敬微而顺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乐,知乐以知哀,知哀以知慧,内外以知人。——《逸周书·卷一》
  37、夫力竞,非众不克,众非和不众,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乐不履。——《逸周书·卷一》
  38、民之所急在大事,先王知大事之必以众济也,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国语·卷一·周语上》
  39、色精心,五声昭德,五义纪宜,饮食可飨,和同可观,财用可嘉,则顺而德建。——《国语·卷二·周语中》
  40、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即位安而万物定矣;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越绝书·卷十三·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
  41、同声相和,同心相求。——《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第七》
  42、圣人将动,必顺辞和众。——《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第八》
  43、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宽以居之,仁以守之,学问以养之,然后和气中涵而英华外顺。——《读通鉴论·卷四》
  44、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资治通鉴·卷一》
  三、官民协和
  1、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虞书·尧典第一》
  2、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夹,庶邦享作,兄弟方来。亦既用明德,后式典集,庶邦丕享。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後迷民,用怿先王受命。已!若兹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周书·梓材第十三》
  3、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尚书·周书·无逸第十七》
  4、弘敷五典,式和民则。尔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尔之中。──《尚书·周书·君牙第二十七》
  5、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不与争也,望其容貌,而众不生慢易焉。故德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众莫不承顺。──《礼记·祭义第二十四》
  6、民让事乐和,爱亲哀丧而后可用也。──《春秋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7、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君者何也?曰:群也。为天下万物而除其害者谓之君。王者何也?曰:往也.天下往之谓之王。曰:善养生者,故人尊之。善辩治人者,故人安之。善设显人者,故人亲之。善粉饰人者,故人乐之。四统者具,天下往之。四统无一,而天下去之。往之谓之王,去之谓之亡。故曰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夫省工商,众农人,谨盗贼,除奸邪,是所以生养之也。天子三公,诸侯一相,大夫擅官,士保职,莫不治理,是所以辩治之也。决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贤以为三公,贤以为诸侯,次则为大夫,是所以粉饰之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莫不称其能,得其意,安乐其事,是所同也。若夫重色而成文,累味而备珍,则圣人所以分贤愚,明贵贱,故道得则泽流群生,而福归王公。泽流群生则下安而和,福归王公则上尊而荣。百姓皆怀安和之心,而乐戴其上,夫是之谓下治而上通。下治而上通,颂声之所以兴也。《诗》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韩诗外传》
  8、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管子》
  9、故国必有礼亲爱之义,则可以饥易饱;国必有孝慈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古者率民,必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先亲爱而后律其身。——《尉缭子·战威第四》
  10、水清无鱼,察政不得下和。——《十七史百将传·卷四》
  11、人知不弃,爱守正户,上下和协,靡敌不下。——《逸周书·卷二》
  12、和协辑睦于是乎兴。——《国语·卷一·周语上》
  13、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资治通鉴·卷一》
  第三部分 外交之和谐
  一、与国相善
  1、和戎有五利焉: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一也。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穑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威怀,三也。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四也。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五也。──《春秋左传·襄公四年》
  2、得醇儒以沃乃心,浸灌以道义之腴,建中和而兴王道,诸侯奚而不服,风俗奚而不移,廉耻奚而不崇?——《读通鉴论·卷二》
  二、行礼往来
  三、协和会同
  第四部分 与物之和谐
  一、物我相合
  二、人为宇宙
  三、举事以和
  1、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情行合名,祸福不虚至矣。——《韩诗外传》
  2、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
  3、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史记》
  4、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诎,近而不Τ,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左传》
  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老子》
  6、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卷十六·郑语》
  7、夫君子之清,清以和;君子之慎,慎以简;君子之勤,勤以敬其事,而无位外之图。——《读通鉴论·卷七》
  第五部分 礼治之和谐
  一、相合以礼
  1、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福禄攸同。便蕃左右,亦是帅从。——《诗经·小雅·桑扈之什》
  2、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3、《鱼丽》: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物其多矣,维其嘉矣!物其旨矣,维其偕矣!物其有矣,维其时矣!——《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4、《宾之初筵》: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ゾ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舞笙鼓,乐既和奏。ぅ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诗经·小雅·桑扈之什》
  5、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礼记·乐记第十九》
  6、王霸之所以治诸侯者六:以土地形诸侯,以政令平诸侯,以礼信亲诸侯,以材力说诸侯,以谋人维诸侯,及兵革服诸侯。同患同利,以合诸侯;比小事大,以和诸侯。——《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
  7、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故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如是,则贤者贵之,不肖者亲之。——《孔子改制考》
  8、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
  9、徒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不复以礼节之,则亦非复理之本然矣,所以流荡忘反,而亦不可行也。——《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11、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二》
  12、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二》
  13、八音克谐,俗易化从。其和如乐,庶品时邕。——《乐府诗集·卷十三·燕射歌辞一》
  二、事亲以礼
  1、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2、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3、蓼彼萧斯,零露浓浓。既见君子,革忡忡。和鸾雍雍,万福攸同。──《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4、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春秋左传·襄公九年》
  5、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汉书·卷四十八》
  6、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锡无疆,及尔斯所。既载清酤,赉我思成。亦有和羹,既戒既平。──《诗经·商颂》
  三、祭祀以礼
  第六部分 容德之和谐
  一、才德和协
  1、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周易·上经》
  2、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周易·说卦》
  3、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虞书·舜典第二》
  二、修身尚和
  1、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礼记·月令第六》
  2、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礼记·少仪第十七》
  3、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礼记·学记第十八》
  4、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途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礼记·儒行第四十一》
  5、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礼记·儒行第四十一》
  6、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礼记·儒行第四十一》
  7、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礼记·冠义第四十三》
  8、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後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礼记·乐记第十九》
  9、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礼记·乐记第十九》
  10、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礼记·中庸第三十一》
  11、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孟子·卷十·万章下》
  12、孔子曰:“口欲味,心欲佚,教之以仁。心欲兵,身恶劳,教之以恭。好辩论而畏惧,教之以勇。目好色,耳好声,教之以义。《易》曰:‘艮其限,列其寅,厉薰心。’《诗》曰:‘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皆防邪禁佚,调和心志。”——《韩诗外传》
  13、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务之以调和;智虑潜深,则一之以易谅,勇毅强果,则辅之以道术;齐给便捷,则安之以静退;卑摄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容众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В弃,则慰之以祸灾;愿婉端悫,则合之以礼乐。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优得师,莫慎一好。好一则博,搏则精,精则神,神则化,是以君子务结心乎一也。《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韩诗外传》
  14、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恶,适情注,而治道毕矣。原天命则不惑祸福,不惑祸福则动静修,治心术则不妄喜怒,不妄喜怒则赏罚不阿。理好恶则不贪无用,不贪无用则不害物。适情性则不过欲,不过欲则养性知足。四者不求於外,不假於人,反诸己而存矣。夫人者说人者也。形而为仁义,动而为法则。《诗》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韩诗外传》
  15、传曰: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性为己至道,是民德也,未及於士也。行法而志坚,不以私欲害其所闻,是劲士也,未及於君子也。行法而志坚,好修其所闻,以矫其情,言行多当,未安谕也;知虑多当,未周密也。上则能大其所隆也;下则开道不若己者:是笃厚君子,未及圣人也。若夫百王之法,若别白黑;应当世之变,若数三纲。行礼要节,若性四支;因化之功,若推四时。天下得序,群物安居,是圣人也。《诗》曰:“明昭有周,式序在位。”——《韩诗外传》
  16、君子大心即敬天而道,小心即畏义而节,知即明达而类,愚即端悫而法,喜即和而治,忧即静而违,达即宁而容,穷即纳而详。——《韩诗外传》
  1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远道也。——《中庸》
  18、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
  19、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20、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
  21、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於中而发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史记》
  22、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礼记·儒行》
  23、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

 

来源:国学网《中国古代论和谐》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