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进入新时代: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安全健康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们的愿景:


让中国民众成为有高急商和终身安全能力的人

本站首页 | 会员中心 | 注册 | 登录

中国家庭应急新媒体

关于我们  本站专稿  在线留言  服务提示  2018 Copyright ©   中国家庭应急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jtyjw.cn   备案号: 赣ICP备14007432号-1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南昌
  地址:中国.南昌.西湖区抚生路388号   邮政编码:330025

家庭应急网微博

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家庭应急网手机app

中国家庭应急网官网

可信组件

天黑得很慢:唤醒家庭之爱

来源:
新华网
2018/08/24 07:48
浏览量


《天黑得很慢》  周大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天黑得很慢》  周大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家庭应急网》讯,当70后叹息老之将至,80后惊呼已经油腻,90后调侃自己“人到中年”的时候,近日,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推出了关注所有这些话题的最新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当“老”不单纯是生理现象,而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的时候,文坛实力派作家对此做出了敏锐的反映。

  这是中国首部全面关注“变老”话题的长篇小说。全书20万字,共分七章。小说用“拟纪实”的方式,用万寿公园的黄昏纳凉活动安排结构全书。周一到周四,是养老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健康专家的推介活动,里面的所有桥段和语言都似曾相识,让人忍俊不禁,从中也可以看出作家对这个话题关注之细致和思考之深入。

  周五到周日,是陪护员用亲身经历讲述陪护老人的故事。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陪护员对一个家庭生活的近距离观察和亲身参与,反映了中国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养老、就医、亲子关系、黄昏恋等等,小说既写出了人到中年,人到老年之后身体逐渐衰老,慢慢接近死亡的过程,也写了老年人精神上刻骨的孤独,同时,更写出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人事代谢,往来古今,我们生生不息,因为爱温柔有力。

  小说从文学入手,从故事和人物入手,逐渐获得了哲学的高度和深度。每一个生命自从诞生,就在慢慢靠近衰老和死亡。在这个过程中,人所有的活动和情感,人所保存的所有的文明与记忆,都在与之对抗。正如收获了无数好评的电影《寻梦环游记》中说的:“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只要有人记得,只有有爱,只要有生命走过的印痕,活着就一直有价值,有意义,变老就不可怕,死亡也不那么悲凉。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文学评论家潘凯雄说,在老年化的主题下,《天黑得很慢》现实性非常强、传播的知识信息量很大,无论就涉足的题材来说,还是作为文学长篇小说的写作上来说,这部作品既是周大新个人的非常重要的新探索,对当代长篇小说的写作,也都提供了很多新的话题、新的因素。作家出版社社长、文学评论家吴义勤称赞“这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有温度的、有情怀的、令人感慨的现实主义优秀长篇小说”。

  正如墨西哥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说的:“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死亡才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死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

 

  《天黑得很慢》内容简介

  当你老了,爱还未老;

  当你死了,记忆不死。

  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最新长篇

  书写生命与死亡,爱与痛惜

  一部唤醒家庭之爱的力作

  变老并不是悲惨的事,那像是夏季天黑得很慢。

  这是著名作家周大新的新作,也是中国首部关注老龄社会的长篇小说,同时写出了生命的蓬勃与死亡、爱与疼惜。

  全书20万字,共分七章。小说用“拟纪实”的方式,用万寿公园的黄昏纳凉活动安排结构全书。周一到周四,是养老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健康专家的推介活动,周五到周日,是陪护员用亲身经历讲述陪护老人的故事。后三章是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陪护员的观察,反映了中国老龄社会的种种问题:养老、就医、再婚、儿女等等,既写出了人到老年之后身体逐渐衰老,慢慢接近死亡的过程,也写了老年人精神上刻骨的孤独,同时,更写出了人间自有真情在。

  人事代谢,往来古今,我们生生不息,因为爱温柔有力。

  作者简介

  周大新,著名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奖、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中国好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有《周大新文集》18种20卷问世。著名作品有《走出盆地》《战争传说》《第二十幕》《湖光山色》《安魂》《曲终人在》等。现居北京。(来源:新浪读书,原标题《周大新最新长篇〈天黑得很慢〉关注“变老”话题》)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家庭应急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特别提示】获取更多家庭应急资讯请点击进入中国家庭应急网新媒体统一入口,一站式关注中国家庭应急网官方网站、家庭应急网微信公众号、家庭应急网微博等平台。